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剧烈变化,“空间意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复苏贯穿于整个20世纪。转型期的城市研究也不乏空间视角,但多集中于规划学、建筑学及地理学领域,空间被简单地等同于土地、建筑、景观等概念。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其作为战略竞争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空间一方面为社会变迁提供了发生场所;另一方面也遮蔽和固化了变迁过程中社会分层、权力冲突、利益争夺等社会问题。城市空间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居住的一种场所,更是“城市中各种力量的成长、组合和嬗变”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城市规划》2006年第6期。的载体。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结构变迁相伴而生,因此研究城市空间重构是理解城市转型的路径之一。从社会空间视角阐释作为社会变迁过程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经验,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社会空间”理论为研究、理解和反思城市社会变迁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另一方面转型期的中国城市也为“社会空间”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场”或“诊断所”。潘泽泉:《社会、主体性与秩序:农民工研究的空间转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