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49~1966)绪论

作者:
李慧波
出版日期:
2014年8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字数:
23005字
所属图书: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49~196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婚姻是人类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近年来,与婚姻有关的话题出现得越来越多,“闪婚”“纸婚”“裸婚”“二奶”“小三”“啃老族”“凤凰男”等新名词以及与婚姻有关的影视剧成为许多人热聊的话题。面对新的变化,人们也尝试通过新的方式来适应之。继20世纪80年代婚姻介绍所出现后,21世纪有人开始利用网络来选择配偶。2010年江苏电视台开播的《非诚勿扰》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更是引发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兴趣。婚庆公司精心策划的别致婚礼在给新人带来美好纪念的同时,也伴随着高昂的花费以及奢侈攀比之风的盛行。参加婚礼者高举酒杯祝福新人的同时,也看到了持续上升的离婚率。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对当代的婚姻问题进行了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为什么30多年前的婚变现象少之又少,而如今婚变问题却层出不穷呢?怀旧也好,趋新也罢,其实不同时期的婚姻文化,都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被推翻,在此基础上,国家于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婚姻法的执行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基层干部中介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收到惊人的效果。但传统的婚姻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制度的变化与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必然要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制度的制定、执行与民众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互动就成为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

北京市婚姻文化文化嬗变

作者简介:

李慧波:博士,山西左权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从梁景和教授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现工作于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学术成果主要有《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3辑)、《是谁动了我们的婚姻——反观20世纪50年代的婚姻和家庭》、《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社会、文化与生活的探析》、《“历史都是文本”之我见》、《汉唐间净土信仰研究》、《略论中晚唐时期的弥陀净土信仰》、《魏晋南北朝之集书省述略》等。

文章目录
·选题缘起与意义
相关概念界定
  • 1.北京市
  • 2.时间界定
  • 3.婚姻
  • 4.婚姻制度
  • 5.婚姻文化
学术史回顾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资料介绍
  • 1.档案、方志
  • 2.报纸、杂志
  • 3.回忆录、传记
  • 4.文学作品、电影、戏剧
  • 5.口述史料
  • 6.文集
  • 7.研究论著
·理论与方法
·研究框架
难点与创新点
  • 1.难点
  • 2.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