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慧波
机构: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
个人简介:

博士,山西左权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从梁景和教授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现工作于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学术成果主要有《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3辑)、《是谁动了我们的婚姻——反观20世纪50年代的婚姻和家庭》、《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社会、文化与生活的探析》、《“历史都是文本”之我见》、《汉唐间净土信仰研究》、《略论中晚唐时期的弥陀净土信仰》、《魏晋南北朝之集书省述略》等。

  •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49~1966)
    李慧波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革是在以婚姻改革为主线的基础上,对家庭、社会等诸多关系的改革。经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及各种群众组织的巨大努力,才使得体现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逐步建立。本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北京市不同职业群体择偶模式、婚姻确立方式、婚礼仪式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婚姻文化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民众从服从家庭权威向服从国家权威过渡;二是家庭内部权力从家长向个体成员转移;三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权益和婚姻权益从不平等逐渐趋向平等;四是人们的婚姻文化观念的变迁反映人性的自我完善过程。
  • 新时代中国妇女发展报告(2023)
    周应江 副主编 ; 魏开琼李慧波 执行主编 ; 刘利群 张立 主编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本报告由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撰写。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以及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全面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报告在梳理归纳新时代新征程性别平等与妇女全面发展取得最新进展的同时,根据所能收集到的相关性别信息资料,认真分析研究新时代女性参与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女性科技人才的科学贡献并针对性提出进一步促进女性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措施。全书分为总报告、政策篇、专题篇、实践篇四部分。其中,总报告分析了新征程妇女发展的新成就与挑战、新时代妇女参与科技强国建设的总体情况与发展趋势;政策篇分析了新时代促进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相关政策;专题篇分析了不同领域和区域女性参与科技发展情况、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现状、科协组织对女科技工作者的支持情况、媒体引导女性参与科技强国建设路径等;实践篇介绍了部分省(区、市)女性参与科技发展状况、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本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科技创新战略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实施,男女同行科技强国之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性别特征和时代特色。党和国家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成长的政策密集出台,地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政策不断落地并打牢根基。不同政策的实施为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发挥“半边天”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将“营造促进女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激励广大女科技工作者肩负历史使命”的工作扎实推进。妇女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贡献率不断攀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她”力量。本报告发现,女科技人才参与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机会还有待进一步增加,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科技决策咨询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报告认为,随着党和国家对女科技人才发展的不断重视,女性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会更大、机会会更多、渠道会更宽、环境会更优,广大女科技工作者荣誉感、获得感、认同感将不断增强。
  •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49~1966)绪论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婚姻是人类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近年来,与婚姻有关的话题出现得越来越多,“闪婚”“纸婚”“裸婚”“二奶”“小三”“啃老族”“凤凰男”等新名词以及与婚姻有关的影视剧成为许多人热聊的话题。面对新的变化,人们也尝试通过新的方式来适应之。继20世纪80年代婚姻介绍所出现后,21世纪有人开始利用网络来选择配偶。2010年江苏电视台开播的《非诚勿扰》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更是引发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兴趣。婚庆公司精心策划的别致婚礼在给新人带来美好纪念的同时,也伴随着高昂的花费以及奢侈攀比之风的盛行。参加婚礼者高举酒杯祝福新人的同时,也看到了持续上升的离婚率。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对当代的婚姻问题进行了反思。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为什么30多年前的婚变现象少之又少,而如今婚变问题却层出不穷呢?怀旧也好,趋新也罢,其实不同时期的婚姻文化,都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被推翻,在此基础上,国家于1950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婚姻法的执行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基层干部中介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收到惊人的效果。但传统的婚姻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制度的变化与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必然要发生矛盾和冲突,因此制度的制定、执行与民众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的互动就成为笔者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
  • 晚清、民国时期北京的婚姻状况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本文主要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北京市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俗具有什么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制度及婚姻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关键词:
  • 中国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新中国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时期,许多地方通过了改革婚姻制度和解放妇女的法令,在借鉴苏联婚姻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保护妇女和子女利益的原则,将斗争的矛头指向“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主义,以全新的视角构建了新民主主义所倡导的婚姻模式,为新中国的婚姻文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 择偶的社会模式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择偶,即选择配偶,指男女双方通过自身资源与对方的资源进行交换,以期得到最大的收益。它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也是未来家庭成立的基础。择偶模式指的是,流行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们的择偶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心理趋向的标准和样式。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择偶模式是不同的。因为择偶不只是两性间的私事,还包含了经济、制度、习俗、文化、宗教、道德、伦理及法律等多种因素,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化了。这些因素在婚姻关系缔结时都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制约力量。所以有人指出:“人类社会在其不同形态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婚姻规范、模式和道德伦理,由此也界定了社会成员特定的婚姻关系范畴,超越了规范、模式和道德伦理的制约,就会引起矛盾和冲突。”11007643不同年代,人们的婚姻价值取向不同,择偶标准也不同,或者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影响择偶的因素会发生变化。择偶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当时社会婚姻的本质与特征,而且也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本文主要通过对已婚男女的职业层次差距、文化程度差距以及年龄差距来阐明当时社会的择偶模式及当时人的择偶标准。
    关键词:
  • 婚姻的确立方式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确立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成为男女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婚姻确立的方式是恋爱,即择偶的基准确定之后,男女双方在婚姻成立之前的相互了解过程。婚姻市场理论(又称SMI理论)认为婚姻市场中存在着“寻找信息(searching)、匹配(matching)和互动(interaction)”11007783三个阶段。按照个程序,寻找信息和匹配为择偶阶段,互动阶段即为恋爱阶段。男女双方通过这个阶段进行熟识和了解,以更深入地考察对方的性格特点和价值体系。如果彼此内心形成了对对方的欣赏和仰慕,那么双方会走向婚姻的殿堂;反之,婚姻则不能成立。这个过程是必要的,通过恋爱不仅可以减少婚后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而且可以提高日后的婚姻质量。正如叶圣陶在《线下》里所说:“没有恋爱的结婚就是牢狱,活生生的一男一女就是倒楣的囚徒。”11007784
    关键词:
  • 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冲突下的婚礼仪式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举行婚礼仪式是婚姻成立最普遍的表达方式。领取结婚证书之后,人们往往还要通过举行相关仪式向公众做出展示,这种仪式习惯上被称为“结婚”,而结婚又与“成家”联系在一起,它往往被视为成熟、成年的标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学认为:“要使某种思想或主义深入民众,仪式性运作是最为有效的。”11007862所以举办婚礼对人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新夫妇可以通过举办婚礼获得公众对他们婚姻关系的认可;第二,告诉人们其婚姻是经过双方慎重思考后才的成立的;第三,婚礼当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婚姻的见证人;第四,庄重的婚礼仪式可以加强婚姻的稳定性;第五,举办婚礼可以向人们表明夫妻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的愿望和决心;第六,举行婚礼仪式也是扩大和巩固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第七,通过举办婚礼这种不同于寻常的体验,可给婚姻当事人留下甜蜜美好的回忆。正如费孝通所言:“一种礼仪程序被普遍接受以后,人们就不得不付出这笔开销,否则就不能通过人生的关口。”11007863本文以婚礼的程序为基础,侧重分析各元素诸如婚礼参与人、婚礼场所、时间等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北京市有何特征。
    关键词:
  • 北京市婚姻的变异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本文介绍了婚姻的变异,通过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离婚申诉理由、社会阶层特征与离婚率、婚姻基础与离婚率、离婚案件的处理、国家对离婚问题的教育和引导、再婚和复婚。
    关键词:
  • 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的评价及启示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婚姻革命早在晚清时期已有人提出,但真正实现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因为《婚姻法》的公布和施行是在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之后,是在封建政治统治及其经济基础被摧毁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国家对私人生活管理上有关规定,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模式和道德伦理发生了质的改变。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北京婚姻文化发展变化的“小历史”,可以透视出中国社会“大历史”的变迁。
    关键词:
  • 构建中国特色妇女理论体系的路径探究:倾听与发现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其构建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的国情与文化,坚持中国妇女研究不脱离本土,不脱离历史,不脱离基本立场,不脱离实践,坚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当前妇女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妇女发展虽然受到性别制度及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历史不能因此而忽视妇女的主体性,妇女研究应再现妇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口述史具有“真实的”“有声音的”“能够使历史情境再现”等特点,成为实现这个目标贴切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