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加班劳动与社会不平等——基于CGSS 2006年的实证研究

作者:
冯仕政 李丁
出版日期:
2013年12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字数:
36681字
所属图书:
社会发展研究(第二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旨在考察就业于特定组织的城镇劳动者从事加班劳动的成因,并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不平等。本文首先阐述了生产选择、生产结构、支配选择、支配结构这四种可能引起加班劳动的劳动不平等机制,然后用CGSS 2006年的数据对这些机制的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尽管分别来看,每种劳动不平等机制都对加班劳动的形成有显著影响,但比较而言,影响最大的还是生产选择机制和支配结构机制。在这两种机制中,生产选择机制长期受经济学推崇。而从本研究来看,该机制中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虽然得到证实,但其中最被看重的工资率因素却未对加班的发生率和时长产生显著影响。结合上述发现,本文回应了国家还是市场、市场还是再分配等长期围绕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理论争论,并从地位获得的角度对工资率“失灵”的问题做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劳动供给劳动过程加班不平等市场分割

作者简介:

冯仕政:

李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文章目录
理论回顾:劳动和劳动时间作为社会不平等
  • (一)劳动力供给
  • (二)剩余劳动
  •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
  • (四)组织、工场与工作
  • (五)劳动过程
分析框架、数据与变量
  • (一)劳动不平等的形成机制
  • (二)数据
  • (三)变量定义及描述
对四种机制的分别检验
  • (一)生产选择机制
  • (二)生产结构机制
  • (三)支配选择机制
  • (四)支配结构机制
对四种机制的比较分析
  • (一)四种机制的相对解释力
  • (二)相对影响的具体变化
  • (三)模型的选择与优化
·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