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新阶段——2006~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李培林
出版日期:
2006年12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3944字
所属图书:
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国家对社会发展的投入显著增加,调整社会结构、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工作快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关键词:

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课题负责人:汝信、陆学艺、李培林。参加本报告讨论的有:汝信、陆学艺、李培林、黄平、陆建华、沈杰。

李培林:博士,研究员,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发展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工业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村落的终结》(专著)、《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专著)、《和谐社会十讲》(专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专著)、《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合著)、《新社会结构的生长点》(合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合著)、《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合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主编)等。

文章目录
2006年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 (一)经济出现超周期高速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成果显著
  • (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物价基本稳定
  • (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化加快,土地城市化过速趋势有所遏制
  • (四)就业形势较为平稳,民营经济成为就业增长主渠道
  • (五)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加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
  • (六)国家进一步明确公共教育政策,教育均衡发展进入操作层面
  • (七)医疗卫生体制启动新一轮改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迅速发展
  • (八)基层社区建设力度加大,社会组织取得新的发展
  • (九)劳动关系的制度建设取得进展,协调劳资关系的工作稳步推进
  • (十)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生产监管取得成效
  • (十一)中央反腐败力度加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增强
2006年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就业紧张与就业结构性短缺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 (二)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依然突出,持续减贫的难度加大
  • (三)消费结构失衡问题加剧,制约居民消费总量扩张
  • (四)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强,社会保障缺口问题凸显
  • (五)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压力仍然较大,农民工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
  • (六)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压力大
  • (七)环保力度加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建议
  •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控制房地产过热和节约能耗将成为调控重点
  • (三)继续扩大消费和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四)加快推进就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口机遇期
  • (五)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将加快步伐,利益关系状况将有所改善
  • (六)社会发展投入力度继续增强,各项社会体制改革将会加快
  • (七)健全完善劳动关系调节机制,探索和谐劳动关系法制化途径
  • (八)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探索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规律
  • (九)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将继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将持续提升
  • (十)党的“十七大”将成为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