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自然门槛:灾害威胁菜农及社会应对

作者:
出版日期:
2014年10月
报告页数:
87页
报告字数:
76227字
所属图书:
碰撞与变迁:城市化进程中的澳门菜农(上册)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菜农从事的是一个“睇天食饭”的行业,其生产活动离不开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望天打卦”。水灾、旱灾、风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经常发生,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害经济学的方法论表明,“任何种类的灾害在本质上都脱离不了自然特征”,“所谓的人为的灾害也不是完全脱离自然物质变化的过程”宋冬林等:《灾害经济学方法论初探——基于马克思两种关系再生产理论》,《北方论丛》2009年第3期,第156页。。自然灾害的频发,不仅具有强烈的破坏性,而且往往伴随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作为自然灾害救助责无旁贷的主体,澳葡政府在灾害来临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灾民早日脱离困境。但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澳门社团却代替政府,承担了灾害救助主体的职能。那么,频繁灾害形成的“自然门槛”,如何威胁菜农的生存?需要怎样的一些动因叠加,才能形成交替发生的自然灾害?在澳葡政府对华人社群灾害救助及公共危机管理(public crisis management)未能尽责的情况下,澳门社会特别是民间组织怎样分担这些职能?对于构建相对完善的澳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而言,社团主导下的灾害救助有哪些特点和启示?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究。本章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在澳门自然灾害研究领域,学术界对台风灾害的发生及灾害救助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例如:汤开建、马根伟对清末澳门镜湖医院的建立与发展做了研究,并指出澳门镜湖医院建立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开展对台风等灾难的救助。该院建立后,发动社会捐款以及投入大批人力,参与到对1874年、1875年、1883年等年份的台风灾害救灾和赈济活动中,获得澳门各界的好评。参见汤开建、马根伟《清末澳门镜湖医院的建立与发展》,《澳门研究》2005年第12期,第138~146页。娄胜华则从澳门华人早期民间结社及其近代变迁的视角,对19世纪灾害、非常态移民与澳门公益性民间结社的勃兴进行了研究,其中对澳葡政府、镜湖医院对台风灾民的救济做了分析。参见娄胜华《澳门华人早期民间结社及其近代变迁》,载程惕洁主编《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社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165~166、171页。叶农对澳门地区的台风进行了考察,主要就1554~1881年有关对台风的记载、台风给澳门带来的损失以及有关台风的气象观测等进行了研究。参见叶农《澳门地区台风考》,《文化杂志》2002年第43期,第91~100页。邢荣发对马场在1925~1985年这60年间的变迁过程做了研究。其中,对50~60年代的台风尤其是发生在1960年和1964年的两次较大的台风(即“玛丽”“维奥娜”)对该地的侵袭,以及四大社团对菜农的灾害救助做了阐述。参见邢荣发《澳门马场区 沧桑六十年(1925~1985)》,《文化杂志》2005年第56期,第10~11页。此外,邢荣发还对澳门19世纪的台风进行分析,并认为“历史上澳门多次受到台风的严重破坏”。参见邢荣发《明清澳门城市建筑研究》,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第3~5、31页。上,运用灾害经济学、公共危机管理学等理论为分析工具,以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后果为切入点,全方位剖析灾害的成因,探讨社团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希冀通过这种探讨,能够挖掘出那些超越时空界限的经验。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灾害频发 非常态景况下的生存挑战
  • (一)暴雨灾害
  • (二)旱灾
  • (三)台风灾害
  • (四)家畜、家禽传染病
  • (五)火灾
  • (六)虫害
致灾要素 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
  • (一)基于天然自然的视角 脆弱的生态环境
  • (二)基于人化自然的视角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灾害救助 社团主导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 (一)四大社团领导下的减灾救助
  • (二)菜农合群社参与的减灾救助活动
  • (三)菜农开展的减灾防灾与自救
  • (四)社团主导下减灾救助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