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

作者:
赵延东 张文霞 马缨
出版日期:
2008年1月
报告页数:
18页
报告字数:
16158字
所属图书:
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北京市民对食品安全的风险危害性和发生可能性的定位均很高,目前公众风险感知最为强烈的是“假冒食品”的风险。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普遍表示关注,对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知晓度较高,对“假冒食品”和“食品变质过期”的风险知识掌握程度好于对“农药残留”和“添加剂”的掌握程度。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在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中,风险的感知和实际分配已经表现出与传统社会分层不尽相同的规律,这可能意味着中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

关键词:

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北京公众风险社会

作者简介:

赵延东: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科技与社会风险、创新社会环境等。

张文霞: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部副研究员

马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

文章目录
北京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及其维度
  • (一)风险感知的有关定义及观点
  • (二)北京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定位
  • (三)北京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总体满意程度
  • (四)公众对各类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维度
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的了解情况
  • (一)90%以上的公众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表示关注
  • (二)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知识渠道
  • (三)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晓程度
  • (四)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了解度、知晓度与风险感知之间的关系
食品安全风险的实际分配
  • (一)北京有20%左右的家庭在过去两年内遇到过因食品导致的健康问题
  • (二)食品安全事件的实际发生影响着人们对当前风险管理的满意度,但对风险感知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