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灾害服务中社会工作组织的介入

作者:
周利敏
出版日期:
2014年10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字数:
33132字
所属图书:
灾害社会工作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所带来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中西方经验表明如果一个非营利组织介入机制、介入途径、介入角色等在应对灾害出现重大失误时,就有可能导致灾区服务成效作用不明显,甚至影响到整个灾后重建工作的发展。因此,探讨灾害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大陆,随着社工首次介入汶川地震服务,社会各界对灾害预防和灾后重建工作给予了很多关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外国的社会工作在介入灾害服务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大陆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如何在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摆脱困境,如何打开新的服务突破口,如何探索灾害救助及灾后重建的新路径,就成为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实务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了。对于灾后重建,人们关注的基本都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正式重建计划,忽略了自下而上的社工组织非正式参与的力量。事实上,如果灾后重建中越早有以社工组织为代表的社会支持力量的介入,越早处理灾后重建问题,就越有机会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克雷普斯认为在灾后重建中,虽然政府的正式支持非常重要,但同时来自社会的非正式支持也不可小视,因为灾害成因与结果都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探讨在灾害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如何区分,社工组织如何有效介入等问题。
关键词:

社会工作组织灾害社会服务增权理念组织介入

作者简介:

周利敏:男,1977年生,湖南衡阳人,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现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委。研究方向为灾害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教育。2007年以来主持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0年第4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1第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2007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和广州教育规划课题4项等10项。撰写学术专著《乡村寺庙发展脉络中的嵌入性分析——对湖南省L县B寺庙的实证研究》;在省部级以上刊物独立发表论文30余篇,在CS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灾害社会服务的组织角色介入
  • 资源输送者
  • 服务支持者
  • 资源整合者
  • 建构者
  • 心灵重建者
  • 增权者
  • 个案管理者
  • 规划倡导者
  • “补充性”角色
第二节 灾害社会服务的组织介入类型
  • 组织性介入
  • 非组织性介入
  • 其他介入模式
第三节 灾害社会服务的组织介入过程
  • 介入阶段
  • 介入阶段的要求
第四节 灾害社会服务中增权理念的运用
  • 增权概念及作用
  • 灾害服务中增权的形式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