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内在张力——以东莞市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改革为例

作者:
岳经纶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7821字
所属图书:
社会政策与“社会中国”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文中的“养老保险”如无特殊说明均指社会养老保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改革以来,虽然逐步扩大覆盖面、努力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制度建设,但分散化、分割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弊病。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域分割、人群分割、城乡分割、养老保险政策和立法的分散、政府在基金管理权上的分散,都是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和低层次统筹的表现(郑功成,2008c;张剑雄、吴湘玲,2005;吴湘玲,2005;Frazier,2004a、2004b;Zhao and Xu,2002)。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赋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使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养老保险政策,这使养老保险在我国迅速推广建立,但也同时产生了无数不同的方案,制度和管理的高度分散化、覆盖面的大小不一迫切要求我国整合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

“统筹”一词含有综合协调、归集和调度资金之义,它是与片面、分散、隔离等含义相对的。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内,“统筹”一词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具体涵义,自我国1998年打破行业统筹等非属地统筹后,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统筹目标主要分为城乡统筹与统筹层次提高(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为主)两类。

为了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地推行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学者们也针对城乡统筹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保”)省级统筹提出了方案建议。由于“城乡统筹”开展较晚,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制度,一些学者认为城乡统筹的重点在于对农村的覆盖,而保险方案要适应农村特点,建立灵活多样的新型农保制度(景天魁,2003;潘楠、钱国荣,2008;杨翠迎,2004;杨一帆,2009);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城乡统筹不仅要覆盖农村,还应以与城保制度统一为目标(郑功成,2008b;胡鞍钢,2001;戴卫东,2009;王国军,2000)。因此,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现实操作中,城乡统筹主要存在覆盖统筹(制度覆盖农村,同时制度具有特色)、统一统筹(制度覆盖农村,同时便于与城市制度对接)两种理解方式。考虑到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央政府在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对于农保制度与城保制度衔接的重视,文中所述的“城乡统筹”既指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村地区的覆盖,也指农保与城保的统一协调,将前者视为初级目标,后者视为高级目标。

“省级统筹”是从提高城保统筹层次的角度而言的,我国当前提高统筹层次的主要问题是实现城保的省级统筹,这也就是当前最普遍意义上的“省级统筹”含义。城保的省级统筹标准较为明确,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在统筹层次低、个人空账问题、各级政府责任分担不明确、地区利益竞争等问题上。在统筹如何实现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步走”(高红岩、吴湘玲,2009;王凡等,2004;杨翠迎,2004)观点、“一步到位”(郑功成,2008a;吴湘玲,2005)观点,而如何分步走,如何一步到位,学者们也各有见解。这些探讨为社会保险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

然而,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是在城乡统筹与城保省级统筹中二者选一,而地方政府在实际中是两种统筹同时运作,统筹政策在何种程度上化解了原有的碎片化?这两项以不同途径同时实施的统筹政策是否会产生互斥、造成冲突?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综合考虑以地域(主要是地级市)为导向的城乡统筹和以群体为导向的省级统筹和中央政策,分析两种统筹的互动和冲突。这里选取东莞为个案,以期代表部分积极探索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创新、率先在地区内推行(实现)统筹的地区,探讨其在发展地域内社会保险一体化过程中的发展与挑战。

关键词: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改革

作者简介:

岳经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珠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和教育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内外多家学术刊物的编委和顾问;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和公共管理学科“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从事社会政策、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四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担任多个中央及地方党政机构的决策咨询专家。

文章目录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变迁及统筹现状
  •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变迁
  •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主要模式及分析
东莞市社会养老保险地域化的发展
  • (一)东莞市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概况
  • (二)东莞市实行统筹政策创新的动因分析
东莞市社会养老保险地域化的制约
  • (一)省级统筹的利益重构
  • (二)中央政策的群体导向途径
结语
  • (一)建立省域公民身份
  • (二)建立全国层面的结构框架和对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