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文化类型理论与我国的文化类型研究

作者:
孙秋云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7976字
所属图书:
族群文化与乡村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要认识不同的人群,自然首先要认识他们的文化。而认识文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比较彼此间的差异开始。尽管对于什么是人类的文化,它的内涵应该是宽的还是窄的,一百多年来学术界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文化研究者似乎都一致认同人类文化是一种超有机体的现象,在分析和解释这种超有机体现象时,使用的概念建构与生物学、心理学等科学不同,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概念也不尽一致。人类文化有它自己的法则、秩序或结构,于是文化特质(元素)、文化丛、文化区、文化层、文化模式、文化圈、文化类型、文化体系、文化形貌等理论和概念就成为文化研究者分析和研究人类群体文化现象的重要工具,其中文化类型的理论对我国学术界的影响尤为深远。
关键词:

中国文化类型理论文化类型研究

作者简介:

孙秋云:孙秋云 男,汉族,1960年8月生,浙江上虞人,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城乡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年)、第八届和第十一届湖北省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乡村社会学。发表《少数民族山村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分析》《电视传播与村民国家形象的建构及乡村社会治理》等学术论文近70篇。出版《电视传播与乡村村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变革》《核心与边缘——18世纪汉苗文明的传播与碰撞》等著作和教材7部。自2001年以来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多次。

文章目录
·引言
·文化类型理论的回顾
·关于中国文化类型的划分与研究
几点思考
  • 1.文化类型与文明类型两个概念有没有差异?
  • 2.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的关系
  • 3.文化类型研究的方法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