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
刘小珉
出版日期:
2016年10月
报告页数:
38页
报告字数:
36857字
所属图书:
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农村贫困特征、农村扶贫开发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结论是:民族地区是中国的面积大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资源富集区、战略重点区、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表现出量大面广、贫困分布与生态脆弱区高度耦合、贫困人口向少数民族集中、脱贫难度大,并呈整体性、长期性特征。因此,中国政府始终关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地区的减贫事业。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组成的“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逐渐清晰,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限制条件及以往扶贫开发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民族地区实施的扶贫政策绩效还不太高。而且,近年来,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减贫难度越来越大,在与全国一样减贫速度放缓的同时,民族地区减贫速度呈加速减缓趋势,从而导致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仍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和硬骨头。因此,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现状、贫困特征及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政府应该坚持精准扶贫战略,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关键词:

中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作者简介:

刘小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民族经济、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贫困的复杂图景与反贫困的多元路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追高来村卷》,论文《略论中国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主要特征、类型及其演化》《民族地区乡村技术体系与技术传播过程初探》《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行为模式、动机体系及其变迁研究》等。

文章目录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农村贫困特征
  • (一)民族地区基本情况
  • (二)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特征
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战略及其政策绩效评析
  • (一)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实践
  • (二)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实施效果的评估
·结语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