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芙蓉桥散杂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嬗变历程——芙蓉桥白族乡“三月街”的田野调查报告

作者:
万义
出版日期:
2020年7月
报告页数:
8页
报告字数:
5894字
所属图书: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与重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以芙蓉桥白族乡“三月街”为调查对象,研究芙蓉桥散杂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嬗变历程。本文认为桑植白族的 “三月街” 由宗教教化职能转型为少数民族散杂居特有的教育文化功能和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功能。本文认为这种自我适应是在自我调节、自我更新与自我适应过程中螺旋上升的自主变革和发展。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少数民族民俗非遗

作者简介:

万义:万义 1977年生,湖南省张家界市人,中共党员,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体育科学》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论点摘编5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课题7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社科成果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研究成果被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委员会鉴定为“省内先进”。

文章目录
·前言
·桑植芙蓉桥白族乡“三月街”的文化生态环境
散杂区白族“三月街”的历史嬗变历程
  • 1.萌芽时期宗教教化功能的强化
  • 2.发展时期传统经济功能的发展
  • 3.停滞时期文化社会功能的衰退
  • 4.繁荣时期区域旅游经济的拓展
散杂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嬗变中的自我适应
  • 1.生产方式变迁与自我适应
  • 2.生活方式变迁与自我适应
  • 3.居住环境变迁与自我适应
  • 4.文娱活动变迁与自我适应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