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滇桂黔片区瓮安县产业扶贫典型模式与可持续脱贫经验

作者:
游俊 李晓冰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报告页数:
28页
报告字数:
23153字
所属图书: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瓮安县以做强“茶产业”为核心,统筹推进“1+6+N”产业扶贫布局,建立股份、订单、就业务工三种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搭建产业园区、技术支持、销售服务三个产业持续发展平台,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果。通过调查该县13个乡镇(街道)15个村(社区)的产业扶贫实践以及609户农户产业扶贫生计响应发现:(1)瓮安县产业扶贫农户响应情况总体较好,农户感知度高、意愿度强,但农户响应强度由感知、意愿到行动依次递减。在农户响应四维度中,响应强度由弱到强依次为生计产出响应、生计资本响应、生计空间响应、生计方式响应。(2)瓮安县产业扶贫农户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干部帮扶情况、农户家庭情况、产业资金到位情况、地理环境与产业类型、基层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3)瓮安县产业扶贫的益贫路径与机制主要有资产益贫、收入益贫、能力益贫、精神益贫。基于调研,得出该县产业扶贫与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启示,即稳定增收是核心、农户响应是重点、各方参与是关键、稳扎稳打是根本、苦干实干是保障,为此才能优化产业功能、提升脱贫质量、巩固帮扶成效、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关键词:

典型模式产业扶贫瓮安县可持续脱贫生计响应

作者简介:

游俊: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教学与研究。著有《湖南少数民族史》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科基金管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软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

李晓冰: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2017级民族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

文章目录
瓮安县产业扶贫概况
  • (一)明确“1+6+N”产业扶贫布局
  • (二)建立三种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 (三)搭建三个产业持续发展平台
瓮安县产业扶贫的农户生计响应测度
  • (一)资料来源
  • (二)瓮安县产业扶贫的农户生计响应特征
瓮安县产业扶贫农户生计响应的影响因素
  • (一)干部帮扶情况
  • (二)农户家庭情况
  • (三)产业资金到位情况
  • (四)地理环境与产业类型
  • (五)基层组织建设
瓮安县产业扶贫的益贫路径与机制
  • (一)资产益贫
  • (二)收入益贫
  • (三)能力益贫
  • (四)精神益贫
瓮安县产业扶贫与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启示
  • (一)稳定增收是核心
  • (二)农户响应是重点
  • (三)各方参与是关键
  • (四)稳扎稳打是根本
  • (五)苦干实干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