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城乡差异研究——基于CGSS2008数据
作者:
吴愈晓
黄超
出版日期:
2017年2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19314字
所属图书:
公平与发展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02.248-26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
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大多数已有的研究将城镇和农村居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探讨,从而忽略了中国城镇和农村社会的高度异质性对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模式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使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本研究着重探讨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在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程度、变化趋势以及不平等来源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城镇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较小,而且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近年来已经基本消失。而农村居民的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非常大,虽然也显示出逐渐缩小的趋势,但缩小的幅度很小;直至最近,性别不平等仍然非常显著。另外,通过对影响教育获得的各要素的贡献率进行分解的方法,我们发现超过一半(52%)的城镇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可以被年代、家庭背景(包括父亲的职业地位、文化资本和政治资本)、兄弟姐妹人数等因素解释;而且,控制了这些因素之后,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已经没有统计显著性。而在农村地区,以上因素对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几乎没有任何解释力,它们的总和贡献率甚至是负的(-18.5%),即加入了这些因素之后,性别不平等反而增大了。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而造成农村居民教育性别差异的因素是因父权制(或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所导致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
城乡差异
性别不平等
教育获得
父权制文化
性别角色观念
作者简介:
吴愈晓: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超: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报告
劣势积累与制度公平
我国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
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
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论商业性性交易的阶层和性别不平等
贫困与受艾滋病影响的妇女
社会性别平等诉求挑战发展神话
性别与健康导论
比较视角下的跨地区性别不平等研究
全球化与地方性:经济危机对中国人口流动、性别与就业的影响
文章目录
·
导言
·
理论解释及研究假设
·
数据、变量与方法
数据分析结果
(一)均值以及性别差异(变量的描述统计)
(二)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程度与变化趋势的城乡差异
(三)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的城乡差异
·
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