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传统海洋捕捞方式及其社会条件

作者:
唐国建
出版日期:
2017年5月
报告页数:
46页
报告字数:
34006字
所属图书:
海洋渔业捕捞方式转变的社会学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孔子

在一般意义上,“传统”(tradition)是人们用来界定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定性词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相对的词是现代。在时间序列上,人们很少明确地用传统和现代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是一种模糊性用法,它们往往是基于某种明确划分标准的替代性词语。但站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角度,传统和现代是可以被明确划分的。托马斯·贝里的“生态生代”事实上就是这种划分的结果,只不过他是以人的生存模式来划分地球生物生代的。从本质上看,这种划分仍然是一种时间序列的表述。通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体现为两种关系:①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以畏惧自然的形式而存在;②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人以抗拒自然的形式而存在。以此类推,托马斯·贝里的“生态生代”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可以从时间序列上概括为人类社会的传统、现代与未来。

关键词:

中国社会条件传统海洋捕捞方式

作者简介:

唐国建:1978年生于广西全州县,1996~2003年就读于吉林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2012年就读于河海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陈阿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主要代表作品为《海洋渔村的“终结”》(2012,专著)、《环境社会学》(2010,合著)。

文章目录
“漏网捕鱼”及其方式
  • 3.1.1 “漏网捕鱼”及其特征
  • 3.1.2 “漏网捕鱼”的主要方式
“漏网捕鱼”的技术特点
  • 3.2.1 麻网、木船与“铅砣子”
  • 3.2.2 船老大的经验
  • 3.2.3 盐的用途
“漏网捕鱼”的经济条件
  • 3.3.1 船主、船老大与渔民
  • 3.3.2 鱼与大米的交换
  • 3.3.3 鱼行与渔民团体
“漏网捕鱼”的社会规范
  • 3.4.1 渔业政策
  • 3.4.2 渔家行规
“漏网捕鱼”的文化禁忌
  • 3.5.1 海神的作用
  • 3.5.2 渔村祭祀与渔家禁忌
·小结:在技术与文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