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然而,民族团结仍然是一个关键性主题,并且和别的地方一样,它和教育机会与公平是一对解不开链接的孪生主题。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国家教育体制,就会导致在许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地区出现各种各样的单一文化民族。参见Sen,A.,Identity and Violence:the Illusion of Destiny(New York:W.W. Norton and Company,2006)。许多年前笔者写了一片关于美国族群的博士论文,论文回顾了关于多元论的各种观点,认为批判的多元论作为一种民族群体关系的形式,反映了市场导向社会的某一阶段的特征,即不以一种平稳或和谐的方式进行民族自身的整合,可参见Postiglione,G.,Ethnicity and American Social Theory:Toward Critical Pluralism(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不久笔者迁居到了中国,在那里,笔者主要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对主流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仿造以及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是如何回应的[Postiglione,G.,(Ed.),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Inequality in a Market Economy(New York:M.E. Sharpe,2006);Postiglione,G. and J. Tan,East Asia at School(New York:Greenwood Press,2007)]。早在1981年,笔者就开始访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研究机构,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发展项目,其中包括一个社会调查项目,调查中国西部的文化保护。美国的族群和中国的族群差异很大,但是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非常关注民族社会文化的生命力。当中国的教育政策致力于和谐的多元文化目标时,其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很值得研究。这一点对于中国尤其重要,因为她还尚未进入这样一个阶段:56个民族群体的同一代人被完全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55个少数民族中,大约有10个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已经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然而其他大多数仍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不仅是由于文化上的差距,也是因为地理上的距离、贫穷和教育资源的匮乏,而最具挑战性的,是使最后一部分失学人口也能入学。就此而言,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一项为少数民族教育所选择的政策工具,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将在这一制度下充分就学。本论文要思考的是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政策,特别是“内地班”政策在和谐多元文化主题里被置于怎样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