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我国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
作者:
曹薇娜
出版日期:
2017年11月
报告页数:
22页
报告字数:
14825字
所属图书: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1.187-208
蔡禾
摘要:
2011年,“幸福”成为“两会”的热词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具体指标,“满意度”“幸福感”“幸福指数”被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邢占军,2011;丘海雄、李敢,2012;刘军强等,2012)。目前,国内对于生活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比较理论,从相对的视角出发,认为受访者的幸福感指数主要是经过与自己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而得到的结果,比参照群体状况好的幸福感得分就高,比较内容集中于收入和经济状况(官皓,2010;王鹏,2011;黄嘉文,2016),而其中的参照群体主要是依据血缘、地缘等,按照费孝通的同心圆理论也可以如此理解;另一种思路则倾向于认为社会规范会导致幸福感差异,其中主要是社会的公平程度、贫富差距等。总体而言,劳动力的生活幸福感总是与自己的绝对收入、工作状态以及所处环境的公平程度、相对收入差距等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城乡差异
性别差异
工作满意度
生活幸福感
教育程度差异
作者简介:
曹薇娜:
相关报告
婚姻状况及其性别差异
实证结果二:中国老年人口劳动退出的动态分析
实证结果三:中国老年人口工作史的回溯分析
俄罗斯中等收入群体的教育与生活幸福感
2020年北京市居民工作满意度调查
第6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10年度)
北京市高教及卫生系统女性高层次人才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企业工作环境研究的文献回顾
2014年综合民生调查报告
2013年综合民生调查报告
文章目录
·
幸福感相关情况描述
·
工作满意度的指标构建
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
(一)变量介绍
(二)结果讨论
·
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