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明清以来胶东渔村的生长与变革:以崂山为例

作者:
马树华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报告页数:
32页
报告字数:
26039字
所属图书: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8年卷 总第6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崂山位处山东半岛东南端,濒临黄海,海洋资源丰富,明清以后滨海村落逐渐增多,形成了半渔半农的稳定经济形态。青岛开埠后,崂山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越来越依附于城市发展,海洋生产渐趋衰退,渔民生活境况日趋窘迫。1950年以后,渔业生产制度的变革,过度捕捞与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动,城市化进程的急速推进,等等,使崂山渔村的变化呈现加速度趋势。崂山渔村的生长与变革,可作为胶东渔村明清以来变化的缩影。

关键词:

明清以来渔村变革崂山

作者简介:

马树华:山东菏泽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文化社会、近代港口城市与区域社会等。

文章目录
半渔半农的崂山渔村(1368~1898年)
  • (一)靠海吃海
  • (二)靠山吃山
渐趋衰退的渔业生产(1898~1949年)
  • (一)半渔半农经济形态的变化
  • (二)日渐衰退的海洋生产
  • (三)日趋窘迫的生活境况
渔村的新变革(1950年至今)
  • (一)渔业生产制度的变化
  • (二)海洋资源与生产结构的变化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