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崔凤
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个人简介:1967年生,男,汉族,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海洋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社会政策、环境社会工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出版著作主要有《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海洋社会学的建构——基本概念与体系框架》《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变迁》《治理与养护: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蓝色指数——沿海地区海洋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等。
  • 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变迁
    崔凤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本书运用海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在全面描述和分析我国海洋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和实地调查,选取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四个典型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海洋发展对我国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主要表现是:海洋发展促进了沿海社会的产业化、促进了沿海社会的经济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海洋发展又促进了沿海社会的城市化、全球化,以及沿海城市的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城市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海洋发展在积极促进沿海社会变迁的同时,也使得沿海社会的海洋环境状况出现了一定的恶化,如海水水质下降、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等。
  • 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2015)
    崔凤 宋宁而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2015)》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组织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合作编辑出版的第一本海洋社会蓝皮书。本报告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至2014年为止海洋社会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总体趋势及相关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指出我国海洋社会发展经历了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积累阶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全面发展阶段”;报告还指出,目前,海洋社会发展已开始受到国家重视,相关政策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海洋硬实力显著提升,海洋社会发展理念日趋多元化,沿海地区间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海洋社会发展也存在着战略性规范滞后,体制与法制不完善束缚仍然明显,海洋硬实力仍显不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加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遭遇全球化挑战等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海洋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将继续推进,海洋硬实力将持续增长,海洋社会新领域发展将更加显著,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海洋社会发展将更依赖国际合作交流。因此,我国政策制定应注重进一步提升海洋事业规划的战略高度,有针对性地提升海洋硬实力,全面推进海洋综合管理战略的实施,加强海洋教育,积极主动地参与海洋社会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本报告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篇组成,分别围绕我国海洋文化、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执法与权益维护、海洋环境、涉海就业、海洋政策与法制、海洋管理、沿海区域规划等领域和主题,以官方统计数据或社会调查为基础,进行了深入描述,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使《海洋社会蓝皮书》真正成为我国海洋社会发展的年度权威性报告。
  • 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2016)
    崔凤 宋宁而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2016)》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组织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合作编辑出版的第二本海洋社会蓝皮书。本报告就2015年度我国海洋社会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总体的趋势和相关的对策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梳理和分析。2015年度,我国海洋社会较上一年度,更加强调海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更加注重政策的指引作用,更加关注国家重大利益问题,更加重视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关心基础性工作。本年度,我国海洋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四个鲜明的新特点,分别是强调海洋社会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性、注重作为整体的海洋社会的体系性、认识到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紧迫性以及重视转型期的变通性与灵活性。与此同时,本年度海洋社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短板明显、整体政策与具体实践依然脱节、全球化带来艰巨的挑战和海洋教育仍显不足。因此,未来的海洋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实现整个海洋社会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强化公众的海洋意识教育,提高政府执行力。本报告主要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篇三部分组成,以官方统计数据和社会调研为基础,分别围绕我国海洋环境、海洋管理、海洋法治、海洋公益服务、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渔业转型、沿海区域规划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主题展开了科学的描述、深刻的分析,最终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9年卷 总第7期)
    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 崔凤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 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8年卷 总第6期)
    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著 ; 崔凤 主编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利用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 是解决当前资源问题的主要出路之 一, 也是实现未来更大发展的战略新空间。然而, 伴随我国海洋事业的迅 速发展, 过度、盲目、无序的海洋开发, 以及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占有, 造成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环境污染、物种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 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为我们从根本上 解决当前面临的海洋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等问题指明了方向。 鉴于此, “第八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 将会议主题定为“海洋社会与生态 文明建设”, 在积极探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上海召开。本届论坛由中 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承办。
  • 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2018)
    崔凤 宋宁而 主编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2018)》是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组织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合作编辑出版的第四本海洋社会蓝皮书。本报告就2017年度我国海洋社会发展的状况、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总体的趋势和相关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2017年度,我国海洋事业继续稳步发展,海洋社会的体系化发展特征显著,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实践活动与国家顶层设计更趋一致,海洋事业在制度化建设中呈现纵深化发展趋势。然而,我国海洋社会体系的诸多环节仍不完善,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中的短板仍然明显,海洋社会各领域因发展不同步而呈现结构性矛盾。实现海洋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海洋事业的社会参与力度,持续推进海洋社会的体系化建设,注重海洋事业的基础性建设。本报告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和附录四部分组成,以官方统计数据和社会调研为基础,分别围绕我国海洋环境、海洋管理、海洋教育、海洋法治、海洋公益服务、海洋民俗文化、近海与远洋渔业、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督察、沿海区域规划、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执法与海洋权益维护等主题和专题展开了科学描述、深入分析,最终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二辑)
    陈涛 崔凤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二辑)》是对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的系统回顾,力求充分呈现学科研究议题、理论与方法。本书共收录论文27篇,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我国的环境问题,并探讨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趋向。第二单元“风险认知/环境行为”,主要阐释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行为倾向以及环境问题的呈现机制。第三单元“环境抗争/社会冲突”,主要探讨公众环境抗争与社会冲突的动因、方式和策略。第四单元“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主要研究环境治理的社会逻辑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五单元“环境与社会”,主要分析特定社会制度、文化体系与环境演变的互动关系。
  • 海洋社会学的建构
    陈涛 崔凤 宋宁而 唐国建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
    海洋社会学是海洋世纪的呼唤,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学时代精神的反映及学科不断拓展边界的结果。本书从海洋社会学的含义、对象与特征等方面系统阐释了何谓海洋社会学;继而从海洋社会的含义、特征、层次、构成要素以及海洋社会变迁等方面阐释了海洋社会的内涵;进而围绕海洋社会群体与海洋社会组织、海洋移民、海洋文化、海洋社会问题、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等专题,对其含义、构成、特征、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并阐明了海洋开发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本书为海洋社会学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较为完整、规范的基本概念,为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创建了相对完整的体系框架。
  • 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变迁绪论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是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一,这种生产实践活动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对沿海地区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成果即海洋发展是如何影响沿海地区社会变迁的,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学问题。因此,本书力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
  • 我国海洋发展现状与典型沿海城市概况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向海洋要效益的新时期。伴随着海洋开发的浪潮,我国对海洋发展的认识逐步加深,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经济及社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海洋开发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海洋开发力度也不断增强,海洋高科技已经应用到发展海洋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我国海洋发展现状,分析已经取得的成效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强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选取的四个典型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沿海城市的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发展情况,以探究海洋发展对于沿海社会是否起到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 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产业化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变化规律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的基本结构,是决定海洋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洋产业结构是在海洋产业分类的基础上,各个产业部门在海洋经济整体中的相互联系及其比例关系的体现,我国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在促进海洋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371224近年来,在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门类日趋增多,形成了海洋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
  • 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经济现代化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人们加快了对海洋开发和利用的步伐。早在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就提出“为了生存必须把海洋作为开拓地”,法国总统戴高乐于1960年提出“向海洋进军”,之后日本等国也提出“海洋立国”战略,把开发利用海洋并以此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基本国策,而开发利用海洋,其中心任务就是要发展海洋经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拉尔德·J.曼贡在其著作《美国海洋政策》中,首先提出了“海洋经济”一词。国内海洋经济一词诞生于1978年召开的全国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提出要建立一批新学科,其中列入了“海洋经济”,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将海洋经济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层,即主要海洋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当规模或占有重要地位的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第二层是海洋经济的支持层,即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包括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信息服务业等。第三层是海洋经济的外围层,即海洋相关产业,是指以各种投入产出为联系纽带,通过产品和服务、产业投资、产业技术转移等方式与主要海洋产业构成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包括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11371235
    关键词:
  • 海洋开发与沿海社会城市化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良好等因素,沿海城市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海洋开发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历史上就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中小城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大量人口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一些具备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形成集合,聚集于城市的非农产业活动及城市其他功能对周围城市的影响力不断增大、辐射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发展走向融合。本书从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预测分析入手,探讨人口趋海迁移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从人口迁移角度描述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本书应用大量的人口普查与经济统计资料,将有关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关键词:
  • 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全球化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全球化意味着我们的立场也具有一种“全球性”,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观念和行为而言,这种全球性就体现得更为明显。沿海地区的对外交流和贸易正是这种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对外”一词是相对于“对内”而言的,那么地区的对外交流和贸易,显然是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或地区之间的行为互动。而当这样一种行为互动处在全球化的时空和制度性背景下,加上“沿海”这样一种特殊的空间地理区位,这期间所展现的行为,就直接促成了沿海地区的全球化。
    关键词:
  • 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文化建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沿海城市最大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就是临海性,大海这一天然的馈赠,使海洋发展一直在沿海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实践和认识。目前很多沿海城市在文化建设中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海洋特色,亦即具有浓郁的“海味”。那么,海洋发展是否对沿海城市的文化产生了影响?海洋发展是否让沿海城市文化的“海味”无处不在?海洋发展是如何影响沿海城市文化的?本章将用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四个城市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关键词:
  • 海洋发展与沿海社会变迁结论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通过对四个典型城市的分析,可以发现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如海洋发展促进了沿海社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了沿海社会的经济现代化等;二是间接影响,如海洋发展促进了沿海社会的城市化、全球化、城市文化发展等。上述两个方面都是积极方面的影响,而海洋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则可以看作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消极影响。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所形成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促进了沿海社会的产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且在国家整个产业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整个产业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洋产业的带动下,沿海地区的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在沿海地区,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而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则大大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海洋药物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产业对沿海社会的产业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所形成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促进了沿海社会的经济发展。随着海洋产业的日益壮大和迅速发展,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经济占GDP的比例普遍偏高,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引擎。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沿海社会的其他变迁,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化。产业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再加上沿海地区收入高、环境好、教育和医疗完善等,促使大量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出现了所谓的“人口趋海”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促进了沿海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其次是沿海地区的全球化。改革开放之初所确定的四个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都设在东部沿海地区,这就使得沿海地区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区,这就为沿海地区较早融入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结果也表明,海洋发展大大地促进了沿海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因而使得沿海社会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化体系之中,无论是商品的流动、资金的流动、技术的流动,还是人的流动、文化的交流都完完全全地实现了全球化。最后是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城市文化发展。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深受海洋开发的影响,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海洋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如城市建筑、城市雕塑等方面,而且体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如城市定位、城市精神等方面。海洋元素已经成为沿海城市文化的灵魂。海洋发展已经成为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海洋发展在促进沿海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即海洋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沿海水质下降、近岸渔业资源枯竭、沿海海洋生态失衡等。沿海海洋环境所出现的上述变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科学的、过度的海洋发展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因此,要确保沿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总之,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和巨大的,这种影响既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城市化、全球化和城市文化方面,更体现在海洋环境方面。
    关键词:
  • 大学生的海洋环境意识——对青岛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海洋环境意识是环境意识在海洋空间领域的表征,大学生的海洋环境意识主要体现在海洋环境经验、海洋环境感知、海洋环境情感和海洋环境行动意向四个方面。本文在科学抽样的前提下,对青岛市三所高校的743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深入分析得出,不同专业、学科及家庭成员从事涉海职业的情况对大学生海洋环境意识影响显著,海洋环境情感与海洋环境意识相关性显著,且大学生的海洋环境意识整体表现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 “从快速恶化到基本稳定”:论1989~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的变迁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依托,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承载了较大的环境压力。近些年来,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生态破坏愈加严重,我国面临着海洋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查阅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发布的有关海洋环境的各类公报,梳理和总结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变迁情况,发现其规律及发展趋势,并分析相关政策措施的作用及有效性,明确我国海洋环境的历史与现状,以为其改善做努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