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工作方法对关系困境学生的干预初探

作者:
田国秀 景雪
出版日期:
2013年10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6925字
所属图书:
抗逆力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问题存在于语言当中,并非个体本身。一个青少年身上的‘问题’是被他周边的关系,通过社会互动内化和体验的结果。”所以转变问题的视角应先从“问题”词语本身入手,改变其语境,弱化标签。将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进行视角转换,以“困境学生”替换“问题学生”,从而带来关注角度与介入方式的转换。
关键词:

抗逆力困境学生能力视角社会工作方法问题学生

作者简介:

田国秀:教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曾在《哲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思想教育研究》《中国青年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撰写、主编、翻译著作11部。目前主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研究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1项。

景雪:

文章目录
从9名学生的困境情况探索关系困境学生的干预模式
  • 1.学业困境
  • 2.行为困境
  • 3.人际交往困境
  • 4.家庭困境
从“问题学生”到“困境学生” 关注视角的转换
  • 1.转换的背景与意义
  • 2.“问题”源于“困境”
能力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困境学生
  • 1.L——language(语言)
  • 2.O——Opportunity(机会)
  • 3.V——Variety(多样性)
  • 4.E——Environment(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