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十二五”资源环境发展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作者:
潘家华 李萌
出版日期:
2016年1月
报告页数:
5页
报告字数:
4165字
所属图书:
“十三五”时期资源环境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十二五”规划力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3个核心问题,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涉及28项量化考核指标,包括12个预期性指标和16个约束性指标。资源环境方面的指标有12项,其中11项为约束性指标,1项为预期性指标:耕地保有量为约束性指标,目标是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约束性指标,目标是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预期性指标,预期增长0.03,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约束性指标,目标是累计增长3.1个百分点,从8.3%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为约束性指标,目标是累计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为约束性指标,目标是累计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为约束性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减少8%,二氧化硫排放减少8%,氨氮排放减少10%,氮氧化物排放减少10%;森林覆盖率为约束性指标,目标是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为约束性指标,目标是增加6亿立方米。

关键词:

中国“十二五”环境发展

作者简介:

潘家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

李萌:女,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持、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情调研课题、青年基金课题、院重点课题、省部委及地方委托课题,以及欧盟、印度、英国、荷兰、挪威等国外合作或资助课题53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3篇,完成研究报告70多篇(章),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