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新韦伯主义阶级框架:起源与演变、操作与理论

作者:
秦广强
出版日期:
2019年6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字数:
22223字
所属图书:
社会分层研究: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当代阶级研究中,由英国社会学家戈德索普及其同事提出的EGP图式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阶级概念之一,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新韦伯主义的核心理论主张。而作为一项通用的阶级分类框架,EGP图式在社会流动研究尤其是跨国流动比较研究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有学者称,它在过去几十年的经验研究中取得了近乎统治性的地位(Tahlin,2007),还有学者甚至不无戏谑地指出,社会流动是在“戈德索普的阶级”之间发生的(Marshall,1990:55)。鉴于其在实践中的良好效度和操作上的简便性,从2001年开始,EGP图式被英国国家统计局采用作为官方社会-经济分类(NS-SEC)的基础,在所有的官方统计中开始全面替代使用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登记注册社会阶级分类”(Registrar General’s Class)。另外,从2004年开始由英国社会学家罗斯主导的欧洲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分类框架ESeC(European Socio-economic Classification)的思路和灵感也主要是源于EGP图式(Rose,2005b;Rose & Harrison,2007)。

关键词:

新韦伯主义阶级框架操作理论EGP图式

作者简介:

秦广强:1985年生,山东莘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青年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有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著作(含合著)2部,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及其他委托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

文章目录
·第一节 EGP图式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EGP图式的理论基础:演变及其论争
  • 1.EGP图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嬗变
  • 2.围绕戈德索普的阶级概念展开的理论争辩
·第三节 EGP图式理论基础的最终完善
第四节 延伸思考及EGP图式的“中国化”
  • 1.小结与思考
  • 2.EGP图式“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