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11日,54岁的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在契尔年科去世后的几小时就以异乎寻常的速度登上了苏联的最高领导层宝座,填补了出任苏共书记不到一年的契尔年科留下的权力真空。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正值苏联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停滞”时期,外交上美国对苏联的进攻越发咄咄逼人,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让苏联也欲罢不能;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危机不断恶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国内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弱。面对危机边缘的国内形势,戈尔巴乔夫一上台就提出了要对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并把重点放在了对经济改革的探索和加速经济发展的途径上。1985年4月苏共召开中央全会专门制定了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并把经济体制的改革放在了首位;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专门制定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要在20世纪末把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翻一番的目标;1987年1月苏共中央召开会议,正式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将“民主化”和“公开性”制定为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1988~1989年,苏联改革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1990年3月,第三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确立了多党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但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给苏联带来生机,反而使苏联长期掩盖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并一触即发,最终使这个曾经辉煌过69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走向了解体。正如加拿大渥太华惠灵顿大学政治学教授雷莎·拉科夫斯卡·哈姆斯通所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苏联所进行的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注定了戈尔巴乔夫必将成为一个玩火者。他的所谓‘改革’不仅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而且折断了高悬于各种民族主义之上的那把利剑——苏联共产党。既失去了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又抛弃了社会主义理想,加上刹不住的经济滑坡,这就使各种民族主义沉渣泛起,15个加盟共和国就像脱缰之马,苏共联盟中央已无法驾驭它了,进而出现联盟解体、分崩离析的局面,也就成了合乎情理之事。”10812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