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是民营化的核心概念,然社会服务领域长期受制于供应者不足的现实,如何运用市场管理战略提高场域中供应者的质量,形成实质的竞争局面,让委托方可从中选择到最佳的合作伙伴,并透过竞争机制激发出最佳质量,一直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学术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检阅相关的文献论述,并根据台湾地区本土的实证研究指出,非营利服务供应者想参与投标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合作伙伴可说障碍重重,可归纳为制度、政治与行政等三大进场门槛。本文认为社会服务供应不足、市场缺乏竞争,尽管有其“不能”的先天限制,但还是存有若干应做、可做而未做的“不为”问题,若能对症下药,仍有活化供应者市场的可能。本文建议公部门应运用“宽资严管”的双轨战略,一方面阶段性地提供较优厚的购买条件作为诱因,吸引各类供应者前来竞标;另方面则大幅强化公部门的管理量能,积极去除贯穿整个购买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人为路障,强力要求绩效,才有可能真正启动健康竞争与有效问责的机制,将社会服务民营化导向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