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耕与农业:从地方到全球

作者:
〔英〕亨利·伯恩斯坦(HenryBernstein) 汪淳玉 叶敬忠
出版日期:
2020年6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字数:
12528字
所属图书:
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修订版)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将采用一个不同的视角,对前面的章节进行补充。它特别从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来讨论规模扩大的问题:一是农耕如何变成“农业”或“农业部门”的一部分;二是资本主义农业市场的扩大以及供需的源泉,如何有赖于商品关系与劳动分工的拓展和深化所带来的社会范围的扩大。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保护主义自由贸易国际食物体制

作者简介:

〔英〕亨利·伯恩斯坦(HenryBernstein):1945年生于英国伦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研究系著名教授。曾在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美国、中国和南非的多所著名大学任教。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理论、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农政变迁、土地改革等。曾长期主编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农民研究》和《农政变迁》。主要著作包括《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非洲的圈地》《农政问题》《亚洲的种植园、无产阶级与农民》《粮食问题》《第三世界的斗争》《欠发展与发展》等。

汪淳玉:1978年生于湖南省岳阳市。中国农业大学发展研究方向管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农村留守人口、农村教育、劳动力流动、国际农政变迁、土地问题等。

叶敬忠: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乡村社会、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研究主要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和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发表中英文论文二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等。

文章目录
·从农耕到农业
·“自然的大都市”与第一个国际食物体制(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
·从自由贸易到保护主义(1914年至20世纪40年代)
·第二个国际食物体制(20世纪40—70年代)
·发展主义时期的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70年代)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