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社区参与意识与公共性问题——对“上海市居民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结果的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再诠释
作者:
戴建方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5199字
所属图书:
同济社会学评论·实证研究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6.16-29
朱伟珏
摘要:
本文认为,提出“自我认同”的社区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在于扩大“自下而上”的公共性,而非“自上而下”的公共性。只有在这种“自下而上”的公共性形成的前提下,才可能有助于认识和协调上层(政府)、中间(媒体、工商企业、学校、社区等)与基层(社区居民或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三者彼此协调、良性互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因为如果它们彼此之间处于一种表面上的协调或和谐而实质上缺乏互信甚至对抗,即无奈和怨恨情绪长期被压抑,处于未释放状态,或者长期处于一种极为不协调、互不信任甚至是消极的、对抗的关系之中,那么这必将会影响或制约经济发展,更谈不上促进社会进步。因此,作为社会体系中的基础———社区,在这些关系中处于一个重要位置,一旦社区出现重大问题,就会发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情况。而且,现在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因为社会群体之间的信任度以及社会公信力正在滑坡,并受到历史性挑战。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而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依赖于构建一个长期的、共生的、和谐的社会,其关键所在就是社区参与意识的提升和丰富。
关键词:
社区参与
上海居民
公共性问题
作者简介:
戴建方: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相关报告
农村社区生活空间与公共性问题——江苏省射阳县Z村个案分析
2010年上海居民的幸福感
社区参与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
北京市社区服务的回顾与展望
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基于多层次数据的分析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关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一个解释
城郊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社区参与研究
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
门头沟区社区社会动员模式研究报告
我国社区复合治理的特点与发展
文章目录
·
问题意识
·
“满意度调查”与社区参与意识、公共性
·
“缺失值”与公共意识或社区参与意识
·
“缺失值”与既有体制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