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社区参与意识与公共性问题——对“上海市居民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结果的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再诠释

作者:
戴建方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报告页数:
14页
报告字数:
15199字
所属图书:
同济社会学评论·实证研究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认为,提出“自我认同”的社区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在于扩大“自下而上”的公共性,而非“自上而下”的公共性。只有在这种“自下而上”的公共性形成的前提下,才可能有助于认识和协调上层(政府)、中间(媒体、工商企业、学校、社区等)与基层(社区居民或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三者彼此协调、良性互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因为如果它们彼此之间处于一种表面上的协调或和谐而实质上缺乏互信甚至对抗,即无奈和怨恨情绪长期被压抑,处于未释放状态,或者长期处于一种极为不协调、互不信任甚至是消极的、对抗的关系之中,那么这必将会影响或制约经济发展,更谈不上促进社会进步。因此,作为社会体系中的基础———社区,在这些关系中处于一个重要位置,一旦社区出现重大问题,就会发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情况。而且,现在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因为社会群体之间的信任度以及社会公信力正在滑坡,并受到历史性挑战。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而言,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依赖于构建一个长期的、共生的、和谐的社会,其关键所在就是社区参与意识的提升和丰富。
关键词:

社区参与上海居民公共性问题

作者简介:

戴建方:(同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文章目录
·问题意识
·“满意度调查”与社区参与意识、公共性
·“缺失值”与公共意识或社区参与意识
·“缺失值”与既有体制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