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农村社区生活空间与公共性问题——江苏省射阳县Z村个案分析

作者:
戴建方 俞纯麟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7215字
所属图书:
同济社会学评论·实证研究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探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性及公共意识问题,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定位。这是因为农村社区建设不同于城市社区建设构建“市民社会”,而是重建农村社区(gemeinschaft)。对应于市民社会的公共性或公共意识之类的话题,农村社区不是模仿,也不是拒绝,而是从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公共性”走向“自下而上的公共性”,而农村基层选举作为这一政治模式的标志,有助于重建农村社区,获得话语权,构筑地方文化,否则农村文化真的难以摆脱危机。因而,探讨Z村的生活空间与公共性问题,尝试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农村社会的结构与特征,这是本文的目的之一。本文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探讨农村社区的生活空间与公共性之间的冲突、错位与协调等问题,以发现“自下而上的公共性”存在的可能性,并由此构建“本土化的公共性”(indigenized publicness)。

关键词:

江苏农村社区生活空间公共性问题

作者简介:

戴建方:(同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俞纯麟:

文章目录
Z村的生活空间
  • 1.基本状况
  • 2.基本建设
  • 3.乡情
Z村的公共性与公共意识
  • 1.消费差异化制约“公共性”的发展
  • 2.私有经济不发达不利于“公共性”的形成
  • 3.政治结构松散与公共意识淡薄
  • 4.社区领袖单一化不利于“公共性”的扩大
  • 5.政治主体缺乏理念——“公共性”缺失的问题所在
  • 6.自觉参政——构筑“公共性”的基础
  • 7.村委会选举与群众自治组织偏离——“公共性”的结构变化
  • 8.干群关系紧张引发政治信任危机——“公共性”转变的契机
  • 9.生活空间与“公共性”
  • 10.政治出路 呼唤“公共性”
农村社区(gemeinschaft)重组与“自下而上的公共性”的扩大
  • 1.共同体思想与农村社区的重组
  • 2.从乡村建设运动到“新农村建设”——重建“公共性”
  • 3.从财政赤字到重新探讨“公共性”
  • 4.法制观念淡薄与对“公共性”的模糊认识
公共事业“公共性”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 1.文化娱乐贫乏单调——“公共性”不发达
  • 2.市场经济与“公共性”
  • 3.医疗保健体系和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呼唤“公共性”的再现
  • 4.农村文化庸俗化——“公共性”正在歪曲
  • 5.公共安全与“公共性”
  • 6.家族文化妨碍构建“公共性”
  • 7.宗教信仰与“公共性”
  • 8.人口流动与农民工、城市新人——“公共性”资源转移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