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市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对策研究

作者:
李洋 李强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报告页数:
9页
报告字数:
7924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5~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民生建设事关“扶贫攻坚”和满足民生需求大计。基层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有贴近民生、灵活性强、服务多元等优势,但在当前民生建设中存在数量不足、资金缺乏、专业能力和事业性不强等问题。要进一步明确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和路径,即建立以“枢纽型”社会组织为平台、支持性社会组织为支撑、操作型社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在资金、人才和项目实施等方面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和机制,并探索畅通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渠道。

关键词:

北京民生建设基层社会组织

作者简介:

李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博士,主要从事社区治理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与社会组织、城市更新。

李强:(1950—2023) 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后调入清华大学主持社会学系复系重建工作,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在社会分层与流动、城镇化与城市研究、社会治理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十讲》《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新清河实验》等,共计30余部。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曾兼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政策咨询专家组顾问等职务。

文章目录
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问题和困境
  • 1.基层社会组织数量不足,服务内容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 2.基层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有待提升
  • 3.在参与方式上有短期性和应景化倾向,事业性不强
  • 4.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尚未发挥平台作用
  • 5.社会组织孵化器等支持性社会组织仍未充分对接基层
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 1.发展基层社会组织是加强民生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契机与重要基础
  • 2.构建基层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是发展基层社会组织的必经之路
  • 3.发展社会企业有助于实现基层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创新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路径
  • (二)构建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民生建设的服务体系
  • (三)加强和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支持力度和范围,创新服务购买的运营机制
  • (四)有效对接社会组织孵化器,放宽公益性草根NGO的备案和登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