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李强
机构:清华大学
个人简介:(1950—2023) 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后调入清华大学主持社会学系复系重建工作,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在社会分层与流动、城镇化与城市研究、社会治理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十讲》《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新清河实验》等,共计30余部。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曾兼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民政部政策咨询专家组顾问等职务。
  • 中国社会变迁30年(1978~2008)
    李强 主编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书的任务不是从经济学方面对30年改革进行总结,而是从社会视角进行剖析。30年的改革虽然是以经济改革为起点的,但是,社会是一个整体,经济体制变革了,其他部分不可能不发生变化,30年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围,早已演变为全社会的变革。问题是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学家怎样总结这些变化?对于30年社会变迁的总结,难度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的概念太大,几乎无所不包,还有什么不是社会呢?除了自然,都是社会。
  • 社会分层十讲(第二版)
    李强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
    李强 出版时间: 2004年12月
    本书主要是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的,即剖析这个群体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生活或生存方式、社会特征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等。城市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里来的,对于农村人口大规模地流入城市的现象,社会学称作“城市化” 和“工业化”。所以,虽然本书的主要观察角度是社会分层,但是,也不排除从相关的“城市化”、“工业化”,甚至“城市规划”、“城市布局” 角度观察城市农民工现象。
  •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二版)
    李强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为更准确地给城市农民工定位,有时候就会涉及到更大的相关群体,比如: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外来人口,目前从数量上看,中国的城市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外来人口的最主要构成部分,当然不是全部。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外来人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他城市来的白领群体,甚至还有其他国家来的人群。所以,本研究也会涉及到除农民工以外的其他一些社会群体。城市外来人口是相对于本地市民而言的,作为比较,也不排除外来人口与本地市民关系的研究。本书主要是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农民工群体的,即剖析这个群体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生活或生存方式、社会特征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等。城市农民工是从农村到城市里来的,对于农村人口大规模地流入城市的现象,社会学称作“城市化”和“工业化”。所以,虽然本书的主要观察角度是社会分层,但是,也不排除从相关的“城市化”、“工业化”,甚至“城市规划”、“城市布局”角度观察城市农民工现象。
  • 互联网与转型中国
    刘强 李强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本书由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领衔主编,是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当代中国思想研究)”(2012WHTB005)的研究成果。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对互联网进行观察。作者认为,互联网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是根本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结构。互联网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的限制,形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构,这种新的社会互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未来。
  • 协商自治·社区治理:学者参与社区实验的案例
    李强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书通过为全国各地各大研究机构中有关社区治理的实践并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智识平台,希望参与及观察社区实验的学者一同研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分析社区治理实践的过程与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社区治理和社区发展之路,以期对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开展积极有益的社会学干预,验证干预社会学在当前中国社区实践中的效力。
  • 城镇化与国内移民:理论与研究议题
    刘精明郑路李强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举世瞩目的中国城镇化和国内乡城移民过程所激发的广阔而深入的学术讨论,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发展特征。本书围绕国内劳动移民研究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主要研究议题和理论分析框架,对新移民过程中的社会融合、劳动力迁移和回流、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居住空间、婚姻、健康、教育以及与流动儿童、留守老人、女性农民工等重要群体相关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讨论,并做出了一定的前瞻性分析。作为一个重要领域的文献研究工作,本书是对已有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可以为进一步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
    李强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清华大学李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我国多元城镇化战略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从题目来看,本书包括两重含义,第一重是研究我国多元的城镇化战略,第二重是探索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本书认为,中国城镇化的第一目标或核心任务是如何实现农民、农民工的城镇化。本书提出解决的出路是大力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中等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范围内的农民、农民工城市融入,应成为当前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方式。
  • 改革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本书研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变迁,为什么要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改革?改革是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体制或规则的变化。比如,改革以前的农村只能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以后农民可以“包产到户”了,换言之,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活规则、劳动规则、经营规则发生了变化,这样管理生产的权力就从社队干部的手里转移到了一家一户农民的手里。于是,农民与干部、农户之间、农民与城里人之间等关系,就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改革本质上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
  •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概述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本文内容包括:什么是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意义、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怎样看待各类社会分层标准。
    关键词:
  • 传统社会分层理论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讲到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以往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流派,即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分层理论。其实,除了这两大流派外,涂尔干的分层理论也不应忽视,因为,后来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主要是从涂尔干这里发源的。而且,涂尔干所阐述的分工和职业分层,在今天的社会中日益重要。所以,将传统分层理论分为三个流派有其道理。从后来的发展看,如果说有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的话,那么也有新涂尔干主义。
    关键词:
  • 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本讲就对新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作一介绍,并有针对性地剖析该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本讲着重介绍的人物有五位,即达伦多夫、沃勒斯坦、布雷弗曼、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以及希腊的普兰查斯。
    关键词:
  • 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新韦伯主义的阵营十分强大,主要代表有: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弗兰克·帕金(Frank Parkin),皮奥里(Michael J.Piore),戈德索普(John Goldthorpe)以及大卫·洛克伍德(David Lockwood)等。本文仅介绍三个人物,即吉登斯、帕金和洛克伍德,三位都是在分层理论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关键词:
  • 新涂尔干主义与中国的社会整合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涂尔干和“新涂尔干主义”分层理论,对于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当前遇到的社会解组、社会失范问题,与涂尔干当年遇到的问题颇有相似之处。涂尔干当年为转型中的社会开的药方是:重建社会共同体,实现新的社会整合。以往,我国社会学界对于涂尔干分工思想介绍较多,但对于涂尔干职业共同体思想,以及通过职业共同体实现社会整合的思想重视不够。所以,本讲将介绍新涂尔干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本文还特别用比较大的篇幅探讨了在中国如何培育职业共同体以及其他社会共同体,以期推进我国新的社会整合。
    关键词:
  •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功能主义的思想由来已久,一般认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以及马林诺斯基是功能主义的主要奠基人。其实,在不甚严格的意义上,比他们更早的孔德和斯宾塞就已经有这种思想了。当然,这一理论的较大发展和具有广泛影响,还是得益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默顿等人的努力。从时间和地域上看,本文主要谈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功能主义分层理论,而涂尔干分层理论则是传统的欧洲的理论。
    关键词:
  • 阶级结构的测量:赖特模型与戈德索普模型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对于阶级结构的测量并不仅仅是测量方法的问题,这里面也有理论问题。因为要想测量阶级结构,首先要定义什么是阶级。对于阶级、分层的不同定义,会形成不同的理论模型和方法模型。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两位社会分层的理论家是美国教授赖特和英国教授戈德索普,他们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层模型。本文就是对这两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分层模型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 中国大陆社会结构的测量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的测量有相当难度。因为首先,中国大陆人口众多,仅从数据收集的角度看,就比区域型的小社会难度大。其次,大陆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异巨大,所以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也很高。最后,大陆目前正处在社会巨变时期,阶级阶层结构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这当然更增加了测量的难度。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大陆社会结构进行测量的尝试。
    关键词:
  • 社会分层理论的新流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本文内容包括: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分层观点、关于阶级死亡与没有死亡的争论、布迪厄的后现代文化分层理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