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Conclusions and Enlightenment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hinese City

作者:
张连城 张平 杨春学 郎丽华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报告页数:
10页
报告字数:
19548字
所属图书: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7)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据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生活质量主客观反差趋缓,区域特征明显,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同时,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改革有效性亟待提升,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优化宏观调控目标,增强就业市场活力。
关键词:

中国生活质量城市生活

作者简介:

张连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毕业,2004年曾在美国新英格兰大学进修。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经济学院)任教30余载。1998~2002年担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副主任,2002~2012年担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并在2009~2011年兼任研究生部主任。大学任教期间,于1981~1985年先后兼任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机关报《全国经济学团体通信》和《经济学周报》编辑部主任、记者部主任、研究发展部主任。1985~1987年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兼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目前在多家学会兼任副会长、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在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方面独树一帜。在该领域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并完成了10余部专著、教材、译著,其中,5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自1986年以来,曾主持多项社科基金课题,目前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研究》(12&ZD038),担任中国经济理论界“现代外国经济学大系”和“实证中国”丛书的主编工作,并负责国家级经济学特色专业、国家级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试验区、国家级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

杨春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任《经济学动态》主编。1962年11月生于云南新平,彝族。1979~1986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和硕士(经济学)学位。1986~1992年执教于云南财经大学(原云南财贸学院),讲授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金融;199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5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于199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中级经济学课程。其间,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云南经济贸易委员会挂职,任主任助理。研究领域:欧美经济思想史、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学术兴趣在于寻求人类本性、个人行为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出版著作《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发表论文《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等。

郎丽华:郎丽华 吉林通化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北京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中国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战略、世界经济。长期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讲授“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课程,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国家级双语示范课“国际经济学”的主讲教师,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国际商务”的项目负责人,国家级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北京市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要负责人。199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与研究》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主持并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研究工作。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文章目录
·Narrowing contrast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dexes,and high regionality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o Narrow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s Between East and West China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and Improving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Optimizing the Goals of Macro Control,and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