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张平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经济所所长助理、经济所副所长。现被聘任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和院长。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候选人。201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表彰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被中宣部认定为“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编“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宏观经济蓝皮书”,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Ⅲ》。作为第一执笔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和主持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的多项国际合作以及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交办的课题。负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沿”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等。四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出版专著若干,在《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共计百余万字。

  •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及对策
    王宏淼 张自然 张平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取得了很大进展,“十三五”经济增长年均达到6.5%就能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量目标,但趋势性、结构性、机制性三大方面的短板不容忽视。一是经济效率低下的短板,如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出现放缓,从而引起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下滑。二是结构性的短板,长期赶超造成的“结构性扭曲”带来了诸如消费率持续疲软,初次分配中劳动者份额低位徘徊,“空气质量”“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引起较大的民生关切。三是“机制”上的短板,如收入分配中的GINI系数、城乡收入分配差异、区域不平衡虽然在缩小,但很多是靠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的,没有完成太多的机制性变革,特别是贫困问题依然难以消除;城市化率不稳定,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不完善;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在推进中,很多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体制仍是短板。上述短板已经成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风险,如果经济失速与失业率上升过快,与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分配差距再次拉大,以及金融的过快膨胀和外部冲击交织在一起,很可能会激化经济社会矛盾甚至引发危机。因此未来五年政策的核心是防止经济增长趋势下滑和外部冲击带来的总量风险,同时应注重消除结构扭曲带来的初次分配偏低、非农就业率低引起的消费不足、空气污染等常年积累下来的弊端,积极按新千年目标中的每天1.25美元的标准彻底消除贫困,通过体制建设来保证机制性地克服短板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一个自主决策、风险分散、有序竞争、普遍分享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5)
    赵家章 张自然 副主编 ; 张连城 杨春学 郎丽华 张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5年继续对全国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进行电话调查,同时对35个城市居民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计算。本次生活质量调查历时两个多月,参与调研的人员超过200人,是课题组继2011年以来的第5次跟踪调查。课题组通过调查和测算得到了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调查结果显示: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继续小幅提高;客观指数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出现了小幅回落。本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35个城市房价上涨预期大幅度下降;居民最关注的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仍旧是空气质量,其次是食品安全、物价和交通状况;“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居民认为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沟通联系方面,其次为购物、服务便利和金融理财。本次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尽管35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有所降低,但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却有所提高。这说明普通民众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央政府在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并收到了实效。但是,生活成本较高、空气质量堪忧、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生活节奏加快等问题依然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阻力。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4)
    赵家章 张自然 副主编 ;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 著 ; 张连城 杨春学 郎丽华 张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后,在2014年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继续进行了主观满意度调查、专项调查和客观指数(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测算,据此得出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略有提高,但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仍处于不满意区间,是拉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的最重要的原因;专项调查显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35个城市的房价预期仍然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下降;客观社会经济指数显示,东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于中西部城市,但是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本次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仍处于满意度区间,并且略有上升,这说明中央保民生的系列政策取得了成效。但是,不断升高的生活成本、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令人忧心的空气质量、普遍令人担心的食品安全状况、地区间较大的生活质量差距,以及少数城市安全状况满意度指数的下降,这些都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挑战,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居民综合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 “十三五”时期收入分配问题及对策研究
    孙婧芳 邓曲恒 张平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本报告回顾了“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的宏观分配格局以及居民收入分配状况,阐述了调节收入差距的基本思路以及“十三五”时期调节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十二五”时期宏观分配格局得到改善,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了同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2012年有了大幅提高。“十二五”时期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9年开始逐渐回落,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都有所缩小。过高收入也得到了有效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十三五”时期要以初次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理顺收入流动机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收入分配秩序尚未完全理顺,因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而产生的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在总体收入差距中的份额仍不可忽视。“十三五”时期着力在初次分配环节调控收入差距,不仅有助于将不公平的收入差距转化为公平的收入差距,充分发挥收入差距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降低再分配手段的调控压力,为再分配政策创造更大的操作空间。具体而言,“十三五”时期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培育市场运行秩序,消除不公平的收入差距;第二,建立收入流动公平机制;第三,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确保起点的公平;第四,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第五,改善统计服务,优化统计设计,加强收入分配的监测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建设。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7)
    张连城 杨春学 郎丽华 张平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继续对全国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鉴于健康指数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首次在主观指标中纳入了针对居民健康水平的满意度调查并进行了国际比较。从调查结果看,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在连续两年下跌后,2017年企稳回升;剔除因调查问卷有所改变而造成的不可比因素,主观满意度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健康水平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2.52,该指数在城市间和不同年龄段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水平高于美国等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健康水平满意度。就业前景预期专项调查显示,35个城市对就业前景预期的均值为57.92,略高于2016年的57.41,表明居民对就业前景的预期依然不是很乐观。 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经济仍旧处于转型与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初步显现: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生活质量指数稳中有升。特别是生活质量客观指数,2015~2016年连续下降,2017年保持了稳定。究其原因,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为基本理念,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政策,并收到了实效。但是,地区和城市间存在的较大生活质量差距、生活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以及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不容乐观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的就业前景,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稳定经济增长,同时各级政府要继续致力于加强民生体系建设,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6)
    赵家章 张连城 杨春学 郎丽华 张自然 张平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6年继续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测算得出2016年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本次调查仍然采用随机尾号调查方法,保证样本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随机性,产生有效随机样本 14193个。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55.82,比2015年略有提高,处于满意区间。2016年35个城市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全部超过了满意和不满意的临界点——50。在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即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方面,东部城市仍旧高于中西部城市,但同时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2016年,35个城市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平均值为54.75,比2015年的55.84有所降低。专项调查显示,35个城市的居民均认为空气质量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最大因素,其次是物价、食品安全和交通状况;35个城市居民预期未来一两年内房价将呈现下跌趋势;对就业前景的预期处于基本乐观区间。本次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中国经济仍旧处于转型与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风险犹存。在客观生活质量指数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主观满意度指数保持了基本稳定。但是,当前我们仍面临着生活质量提高方面的巨大挑战: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过快的生活节奏、不确定的房地产价格以及令人担忧的就业前景。在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要继续致力于推进民生体系建设,稳定经济增长,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 “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短板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7.86%的水平(2015年按7%计算),为“十三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5%就能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量目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①我国收入差距缩小,更多地实现了分享,2010年后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收入差异也在缓慢缩小,社保覆盖水平大幅度提高。②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城乡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认为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生活水平就越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我国2013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农村居民为37.7%,恩格尔系数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而缩小,均达到小康水平或富裕标准。③城市化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城市化率将超过56%的水平。从《小康》杂志公布的“小康指标”看,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安全、生活质量、人的素质等多个统计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十二五”期间也明显存在着趋势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的短板,具体如下。
    关键词:
  •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能面临的风险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十二五”为“十三五”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着趋势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的短板需要在“十三五”期间克服,很多短板的挑战已经成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风险。特别是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趋势性减速、结构调整不利、金融风险累积、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都可能互相交织起来引发经济社会矛盾甚至危机。“十三五”无疑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防范风险是重要的。
    关键词:
  • 克服短板,防范风险,全面建成小康之策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未来5年是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制问题能不能解决好,风险因素能不能控制好,决定了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政策上要把稳定化政策和改革体制机制进行联动,才能有效地稳定增长,防范金融风险。应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建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要素价格改革和国企改革激活微观经济,通过反垄断法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来激励创新;通过税收体制改革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大规模削减制度成本和交易费用,以减轻经济主体的显性税费和隐性负担,促使他们更加公平地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将原来事业单位的“科教文卫”按普遍服务与商业化供给分开,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供给和需求机制进一步协调调整,全面加强政府准入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天空更蓝,食品、水和土壤更安全,提升教育、健康和社保水平,让人们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而克服短板,控制风险,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关键词:
  • 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3~5月对中国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2011年以来的第7次年度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评价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该指数在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发布。本次调查选取的城市样本仍旧是35个城市,调查延续了以往的做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法对移动电话用户进行了调查。2017年3~4月,100多名调查员工作两个月,共产生有效随机样本10885个。此外,在本次主观满意度的电话调查中,继续对城市就业前景预期进行专项调查。尽管专项调查结果并不进入QLICC体系,但通过专项调查可以佐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本报告是2017年度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调查结果。
    关键词:
  •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进行调查,得出中国2017年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以及排序情况,并结合2012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 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细分指数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文认为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的状况及变化均可以从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社会保障、生活感受(健康水平)5个分指数得到说明。
    关键词:
  • 健康水平满意度专项调查:好于预期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居民健康水平指数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本报告采用世界通用的SF-8简明健康问卷调查法(ShortForm8HealthSurveyQuestionnaire,或称SF-8健康调查简短量表)调查居民健康水平,A即提出8个问题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其中有4个问题是关于身体健康。
    关键词:
  • 居民就业预期专项调查:保持基本稳定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就业是民众生活收入的基本保障,就业前景是决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继续追踪城市居民对就业前景的预期。
    关键词:
  • 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结论和启示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据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生活质量主客观反差趋缓,区域特征明显,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同时,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改革有效性亟待提升,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优化宏观调控目标,增强就业市场活力。
    关键词:
  • Survey on Quality of Urban Life (2017)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3~5月对中国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2011年以来的第7次年度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评价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该指数在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发布。本次调查选取的城市样本仍旧是35个城市,调查延续了以往的做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法对移动电话用户进行了调查。2017年3~4月,100多名调查员工作两个月,共产生有效随机样本10885个。此外,在本次主观满意度的电话调查中,继续对城市就业前景预期进行专项调查。尽管专项调查结果并不进入QLICC体系,但通过专项调查可以佐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本报告是2017年度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调查结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