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列表 > 详情
杨春学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个人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任《经济学动态》主编。1962年11月生于云南新平,彝族。1979~1986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和硕士(经济学)学位。1986~1992年执教于云南财经大学(原云南财贸学院),讲授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金融;199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5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于199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中级经济学课程。其间,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云南经济贸易委员会挂职,任主任助理。研究领域:欧美经济思想史、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学术兴趣在于寻求人类本性、个人行为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出版著作《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发表论文《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等。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5)
    赵家章 张自然 副主编 ; 张连城 杨春学 郎丽华 张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5年继续对全国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进行电话调查,同时对35个城市居民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计算。本次生活质量调查历时两个多月,参与调研的人员超过200人,是课题组继2011年以来的第5次跟踪调查。课题组通过调查和测算得到了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调查结果显示: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继续小幅提高;客观指数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出现了小幅回落。本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35个城市房价上涨预期大幅度下降;居民最关注的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仍旧是空气质量,其次是食品安全、物价和交通状况;“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居民认为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沟通联系方面,其次为购物、服务便利和金融理财。本次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尽管35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有所降低,但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却有所提高。这说明普通民众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央政府在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并收到了实效。但是,生活成本较高、空气质量堪忧、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生活节奏加快等问题依然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阻力。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4)
    赵家章 张自然 副主编 ;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 著 ; 张连城 杨春学 郎丽华 张平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后,在2014年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继续进行了主观满意度调查、专项调查和客观指数(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测算,据此得出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略有提高,但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仍处于不满意区间,是拉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的最重要的原因;专项调查显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35个城市的房价预期仍然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下降;客观社会经济指数显示,东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高于中西部城市,但是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本次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仍处于满意度区间,并且略有上升,这说明中央保民生的系列政策取得了成效。但是,不断升高的生活成本、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令人忧心的空气质量、普遍令人担心的食品安全状况、地区间较大的生活质量差距,以及少数城市安全状况满意度指数的下降,这些都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不容忽视的挑战,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居民综合性生活质量的改善。
  • 排除农牧民的发展障碍
    朱玲杨春学 主编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由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组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藏区发展研究课题组一直关注以下问题:第一,哪些群体当为藏区发展政策的重点目标人群(即通常所说的政策对象)?第二,如何将援助资源和服务送抵这些群体?第三,采用何种制度安排保证他们受益?本项研究既跨越课题组各成员自己原有的学科边界,又以不同的学科专长相互支持,共同聚焦于特定的调研地区,分专题评估现行发展政策并探讨中长期发展战略,以解答上述问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参考。
  • “十三五”时期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思路
    杨春学 杨新铭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十一五”末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就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给予了一种充分肯定的诠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保障性的制度框架与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经济制度,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十二五”是在2010年所谓“国进民退”的大争论中开始规划的。“十二五”《规划》中有关“坚持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侧重于强调“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行受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各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等。这些规划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十三五”期间,我们仍需进一步努力,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的布置,深化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思路,寻求最适度的所有制结构,同时注重其中关键性细节的改革。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7)
    张连城 杨春学 郎丽华 张平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继续对全国35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鉴于健康指数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首次在主观指标中纳入了针对居民健康水平的满意度调查并进行了国际比较。从调查结果看,客观生活质量指数在连续两年下跌后,2017年企稳回升;剔除因调查问卷有所改变而造成的不可比因素,主观满意度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健康水平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2.52,该指数在城市间和不同年龄段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水平高于美国等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健康水平满意度。就业前景预期专项调查显示,35个城市对就业前景预期的均值为57.92,略高于2016年的57.41,表明居民对就业前景的预期依然不是很乐观。 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经济仍旧处于转型与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初步显现: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生活质量指数稳中有升。特别是生活质量客观指数,2015~2016年连续下降,2017年保持了稳定。究其原因,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为基本理念,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政策,并收到了实效。但是,地区和城市间存在的较大生活质量差距、生活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以及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不容乐观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的就业前景,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稳定经济增长,同时各级政府要继续致力于加强民生体系建设,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6)
    赵家章 张连城 杨春学 郎丽华 张自然 张平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6年继续对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测算得出2016年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本次调查仍然采用随机尾号调查方法,保证样本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随机性,产生有效随机样本 14193个。调查显示,2016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55.82,比2015年略有提高,处于满意区间。2016年35个城市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全部超过了满意和不满意的临界点——50。在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即社会经济数据指数方面,东部城市仍旧高于中西部城市,但同时部分城市存在主客观指数的反差。2016年,35个城市客观社会经济数据指数平均值为54.75,比2015年的55.84有所降低。专项调查显示,35个城市的居民均认为空气质量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最大因素,其次是物价、食品安全和交通状况;35个城市居民预期未来一两年内房价将呈现下跌趋势;对就业前景的预期处于基本乐观区间。本次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中国经济仍旧处于转型与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风险犹存。在客观生活质量指数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主观满意度指数保持了基本稳定。但是,当前我们仍面临着生活质量提高方面的巨大挑战: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过快的生活节奏、不确定的房地产价格以及令人担忧的就业前景。在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要继续致力于推进民生体系建设,稳定经济增长,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 “超载”现象、制度选择和政策思考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本章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借助于2011年课题组在昌都地区贡觉县、江达县和甘孜州德格县的调查,以对影响草场退化和超载因素的主观量化评估为基础,重点讨论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的复杂性,以期弥补现存文献中的上述缺陷。
    关键词:
  • 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3~5月对中国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2011年以来的第7次年度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评价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该指数在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发布。本次调查选取的城市样本仍旧是35个城市,调查延续了以往的做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法对移动电话用户进行了调查。2017年3~4月,100多名调查员工作两个月,共产生有效随机样本10885个。此外,在本次主观满意度的电话调查中,继续对城市就业前景预期进行专项调查。尽管专项调查结果并不进入QLICC体系,但通过专项调查可以佐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本报告是2017年度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调查结果。
    关键词:
  •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进行调查,得出中国2017年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以及排序情况,并结合2012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 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细分指数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文认为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的状况及变化均可以从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社会保障、生活感受(健康水平)5个分指数得到说明。
    关键词:
  • 健康水平满意度专项调查:好于预期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居民健康水平指数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本报告采用世界通用的SF-8简明健康问卷调查法(ShortForm8HealthSurveyQuestionnaire,或称SF-8健康调查简短量表)调查居民健康水平,A即提出8个问题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其中有4个问题是关于身体健康。
    关键词:
  • 居民就业预期专项调查:保持基本稳定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就业是民众生活收入的基本保障,就业前景是决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继续追踪城市居民对就业前景的预期。
    关键词:
  • 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结论和启示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据调查发现,我国城市生活质量主客观反差趋缓,区域特征明显,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同时,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改革有效性亟待提升,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优化宏观调控目标,增强就业市场活力。
    关键词:
  • Survey on Quality of Urban Life (2017)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3~5月对中国35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2011年以来的第7次年度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评价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该指数在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发布。本次调查选取的城市样本仍旧是35个城市,调查延续了以往的做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法对移动电话用户进行了调查。2017年3~4月,100多名调查员工作两个月,共产生有效随机样本10885个。此外,在本次主观满意度的电话调查中,继续对城市就业前景预期进行专项调查。尽管专项调查结果并不进入QLICC体系,但通过专项调查可以佐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本报告是2017年度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调查结果。
    关键词:
  • Quality-of-life Indexes of the 35 Cities (2017)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进行调查,得出中国2017年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以及排序情况,并结合2012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
  • “十二五”时期的改革成就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超过了公有制经济,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趋势。同时,2008年以来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幅度逐渐收窄,并呈现趋于稳定的态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