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再议《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作者:
潘建雷
何雯雯
出版日期:
2010年10月
报告页数:
23页
报告字数:
17338字
所属图书:
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193-215
谢立中
摘要:
本文作者对“差序格局”、礼与社会人格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指出,费先生对“伦”的解释形成了一种难以调和的紧张状态,本文指出,乡土社会真正的紧张在于父子、兄弟、朋友在现实实践中形成的“一体的社会关系”之间的紧张。其次,本文在礼与社会人格的培养方面进行思考,认为用一种外在道德要求来规制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利害关系,是难以形成一种真正的“社会”关系,这不是儒家要塑造的差序格局的本义。本文提出,差序格局绝不仅仅是一种人伦模式,更多体现了对一种社会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模式与格局。
关键词:
社会关系
差序格局
义利之辨
社会人格
自我主义
作者简介:
潘建雷:
何雯雯:
相关报告
差序格局:自我主义抑或关系人
研究构架与方法
人情往来的规则与机制
信任的差序格局与地区差异
乡土中国的变迁——也说“无主体熟人社会”翟学伟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公私观研究
“差序格局”的本意与延展
沟通革命中的规则重构——重新理解沟通技术应用与社会生活变迁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
差序格局的基础性意义
文章目录
·
引言
·
“差序格局”与伦的紧张
·
礼与社会人格的培养
·
一点讨论:士风与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