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价值观念的裂变

作者:
张思宁
出版日期:
2011年3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8056字
所属图书:
转型中国之价值冲突与秩序重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价值观念是关于价值的特殊观念系统,是人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价值观念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行为方式和目的选择。如两个人能否谈得来,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价值观念。任何情况下,价值观念都在左右人的意志和行为,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做,以及怎么做,都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念所禁止的行为是不能付诸实施的行为,即便该行为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变化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在特定发展水平上对人的要求。道德作为社会发展的结果,跟人的愿望毫无关系,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都必须受到道德的裁定。倘若行为依然受传统道德支配,势必产生不适应,而且这种不适应往往以心理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来自外界和自身的欲望,要通过行为来满足。行为受两种系统的支配,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道德构成了关于行为的意识,决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道德与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个人的道德水准能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另外的事情。不同的道德发展时期,其作用于个体的形式是不同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个性化的生活唤醒了人对道德、道德生活的纯正理解,导致了个体行为一致化幻觉的消退,个体可以比以往更加清楚地洞悉道德的本质,道德与心理和谐、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进步凸显出来。
关键词:

社会发展价值观念价值系统

作者简介:

张思宁: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学者,心理医生,专栏作家,辽宁省第十届政协委员,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行为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6年获辽宁省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茯辽宁省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文章目录
·主流价值观念的期待
·多元化价值观念与道德底线
·爱是心理和谐的途径
·师德建构与学生安全的理性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