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公德底线下移

作者:
张思宁
出版日期:
2011年3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7877字
所属图书:
转型中国之价值冲突与秩序重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类似的事件在现实中很少,但其对心理的负面影响是久久难以消失的。这种种事件也在提醒人们,现在想做好事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连一位法官也这样无奈地告诫人们说:“扶不起,那得冒倾家荡产的危险!”正因如此,面对兴化倒地老人长时间无人帮扶的尴尬场面,不是旁观者真的那么冷漠,更不是这些路过者都是冷血动物,而是他们担心弄不好就会惹火烧身、飞来横祸,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从众心理导致社会公德的天平向麻木一头倾斜,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吗?

当然,这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事。也许,面对诸如此类的事件,不应该用过去的评价标准来评断。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交通便利,信息传递快捷,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了,治安事件拨110,疾病发作拨120,突发事件拨110,等等。诸如这类,应当由专业人员处理,人们只要拨打电话就可以了,这样也许更妥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见义勇为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社会公德

作者简介:

张思宁: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学者,心理医生,专栏作家,辽宁省第十届政协委员,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行为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6年获辽宁省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茯辽宁省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文章目录
·见义勇为的制度背景
·见义勇为与制度保障
·《反浪费法》与节约意识
·吸烟与公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