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俄罗斯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化已经成为与整个社会进程综合体的变化紧密相连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学家常常谈论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理:是时候研究一下俄罗斯的客观社会结构状况,评价一下发生在改革这些年的变革程度和方向了。这些年来,俄罗斯的社会基础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也相应地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群体和社会的组成成分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经济阶层、群体以及一些新的社会冲突和矛盾机制。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社会关系的构架、在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社会实体的社会文化潜力以及它们的基本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在苏联时期就存在一定的社会结构——称为统治精英和社会其他群体。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谈谈一些显赫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这是组成苏联社会实体的不同群体——工人阶级、农民以及知识分子。我们这里要谈的不单单是这些社会群体间的劳动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更需要去了解当时对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解释,比如说“工人阶级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其同盟军,而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正如许多研究者所声称的那样,由于没有掌握财产和权力,这些阶级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中积极活动的主体。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在苏联社会中形成的这种社会结构证明了真实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存在,以及他们在向上流动、刺激劳动积极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工人阶级是社会群体中最庞大、整合程度最高的群体。对其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详尽的描述,并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我们想要关注的是,在全国大规模的市场改革实施之前,工人阶级的数量和构成等指标。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工人的数量就达到8000万,是就业总人口的68%(National Economy of the Ussk in 1989,1990:34-38)。需要注意的是,这与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人数量相比,几乎增长了4倍。当时,形成了一个横向联系的机制。当伟大的卫国战争结束后,从苏联军队中退役的数百万农民都变成了工人。工业生产发展的粗放型特征导致工人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因此,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初的几年里,大部分人就业于工业部门,那么在经济改革之前发生的就业则大多数是在非生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