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2006~2015年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报告

作者:
柴立 卢琳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字数:
16093字
所属图书: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形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的社会泛化和非物质经济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传承和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世价值。在详细统计川、滇、黔、桂各级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相关学术研究以及相应的社会基础,分析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及性质、特点及不足等,就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彝族

作者简介:

柴立:满族,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医药化工高级工程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贵州省康养产业商会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贵州省“科技兴企之星”、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名诚信人物”,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主要从事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体系的整理与临床应用、民族芳香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体系等领域研究。先后开发国家级新药“金喉健喷雾剂”“保妇康泡沫剂”等品种,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在《中医杂志》《中草药》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HPLC法测定三拗汤不同煎液中苦杏仁苷》等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科技部两个“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计划——贵州天麻、杜仲等地道药材规范种植”,参与完成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的化学研究”及“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化学组成及药效学研究”。曾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

卢琳:卢琳,硕士,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彝族语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目录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 (一)数量庞大、种类丰富
  • (二)地域性强、实践性高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布及发展现状
  • (一)彝族非遗项目的属性决定传承人的性质
  • (二)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彝族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彝族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发展的不足
  • (一)彝族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不足
  • (二)彝语方言土语保护力度不足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一)加快彝族非遗代表性名录及传承人的申请步伐
  • (二)加强彝语方言土语的保护力度
  • (三)实行动态和静态双重保护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