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公募基金会改革转型:困境与创新

作者:
徐永光
出版日期:
2012年7月
报告页数:
12页
报告字数:
10551字
所属图书: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11年一系列慈善风波、事件,让一批著名慈善机构遭遇信任危机。公募基金会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进入了改革转型“阵痛期”。分析全国慈善捐款流向、公募基金会捐款收支情况以及9大公募基金会的捐赠结构,表明公募基金会在与民间NGO合作、提供资源方面依然没有显著突破;公众支持度则与公募基金会和民间NGO的合作存在正相关性。 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公募基金会改革转型面临的困境,解释政府背景、政府支持,政府、企业捐赠和公募基金会利益“铁三角”,支持民间NGO的风险因素等令公募基金会改革转型难以摆脱传统体制带来好处的路径依赖。 一批公募基金会正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探索改革转型创新之路;而数量尚少、但极富竞争力的民间背景公募基金会已经崭露头角。他们代表着中国慈善体制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慈善体制专项基金资助型民间公募

作者简介:

徐永光:法学硕士,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并创建希望工程,2015年5月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可持续金融顾问委员会委员,老龄社会30人论坛2021年轮值主席。主编《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社会企业与社会影响力投资》。1989年,徐永光在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时创建希望工程。2007年,徐永光转任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开始打造自己的第二个希望工程——旨在改善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的新公民计划。

文章目录
“官办慈善”改革进入了“阵痛”期
  • 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创新困境
  • 中非希望工程——躺着中枪
  • 中华慈善总会尚德“发票门”——垄断危机
  • 河南宋基会医保筹款和投资——角色错位
·公募基金会捐款流向分析
·公募基金会改革转型需突破路径依赖
公募基金会改革转型已经启动
  • (一)改革目标:资助型基金会
  • (二)转型捷径:类公益孵化器专项基金
  • (三)后发优势:民办公募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