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陌生人社会

作者:
张思宁
出版日期:
2011年3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9721字
所属图书:
转型中国之价值冲突与秩序重建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作为社会结构变迁不可分割的要素,陌生人伦理先天携有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在悖论和冲突,既要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又要以牺牲个体之间的情感为代价。作为制度化的伦理规范,陌生人伦理仅仅要求严格遵守规则,而不是成为有道德的好人。对规则的过分关注,意味着对个性和差异的遗忘。当理性压抑本能和情感,就会抽掉主体性和感觉的丰富性,剥夺道德规范的日常性,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道德情感被制度化了。规范仅仅是外在控制力,不能解决内在情感问题。而缺乏情感回应的伦理规则和制度,注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道德情感的钝化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变迁体验,由于陌生人之间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会有长久的义务拖累,因此也导致道德永恒基础的丧失。既然任何伦理都是理性的普遍必然性,具有同等程度的约束力,那么从逻辑上讲,单纯构建陌生人伦理显然没有必要。然而,当价值观念多元化、制度并没有构建于主流价值体系之上时,由于熟人道德所固有的私人特质,必须建构陌生人伦理并使之成为道德进步的阶梯。因此,陌生人伦理并不具有终极意义。
关键词:

社会心理社会结构陌生人社会

作者简介:

张思宁: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学者,心理医生,专栏作家,辽宁省第十届政协委员,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行为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6年获辽宁省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茯辽宁省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文章目录
·陌生人社会与社会秩序重建
·观光者与流浪者
·熟人社会的非正式制度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冲突
·陌生人社会的制度与伦理
·制度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