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北京居民社会焦虑的调查报告

作者:
曾美英 徐茜 于红军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
报告页数:
41页
报告字数:
32500字
所属图书: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6~2017)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社会焦虑”是指广泛弥漫在社会成员当中的一种紧张心理,是由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如竞争、社会变迁、改革、社会中的不安全因素)引起的担忧心理。本研究试图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采用自编社会焦虑问卷、基本信息问卷,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应对方式问卷、压力知觉量表等标准化的心理学量表,随机从北京市的社区中调查了1093名18~63岁的北京居民,以考察北京居民社会焦虑的现状、来源和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北京居民的一般焦虑症状得分远高于中国常模,轻度及以上的焦虑发生率高达61.44%。

第二,北京居民存在显著的社会焦虑,对社会生活中的多种不确定因素有显著的担心。其中,环境与安全焦虑、生存焦虑最为突出。

第三,社会焦虑依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呈现显著的群体差异:①女性的社会焦虑显著更高;②31~50岁群体的社会焦虑显著更高;③机关、企事业单位一般职员的社会焦虑最高;④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者的社会焦虑显著更低;⑤小家庭人均拥有产权房面积达到一定标准,社会焦虑会显著降低;⑥小家庭规模越大,社会焦虑显著更高;⑦上班交通时间越长,对交通的焦虑越高。

第四,个体的身心因素对社会焦虑有一定影响:①身体状况越不好,对国家发展和政策制度的焦虑以及生存焦虑(尤其是对医疗的焦虑)越高;②积极和消极应对策略的运用程度显著正向预测社会焦虑的程度。

总之,北京居民的焦虑普及度很高,社会焦虑也显著存在,并受到各种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社会经济特征(职业、经济和住房情况、小家庭人数)和身心特征(如身体状况、积极和消极应对)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可为进一步的社会焦虑监控和干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北京居民焦虑社会焦虑

作者简介:

曾美英: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区空巢老人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及效果研究”等。在《心理科学》《中国特殊教育》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心理学实验与生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等著作,并承担本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基础》《团体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08年《应用心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2010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类课程参与体验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先后获联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参加的《以课内外“双体验”教学为特色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徐茜:

于红军:

文章目录
引言
  • (一)“社会焦虑”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二)以往研究的潜在问题
  • (三)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 (一)被试
  • (二)工具
研究结果
  • (一)被调查居民的人口学特征
  • (二)北京居民的焦虑水平远高于中国常模,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社会焦虑
  • (三)北京居民社会焦虑的主要来源
  • (四)北京居民社会焦虑的影响因素
·讨论与建议
·一份对北京市居民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