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聚合多元社会力量,构建社区人民调解新模式

作者:
叶华明 梁定坤 曾书萍
出版日期:
2017年6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9771字
所属图书:
深圳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17)
摘要:

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然而,传统人民调解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探索人民调解新模式刻不容缓。坪山区六联社区打造了社区工作站、首席调解员、义务调解员和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人民调解的“阳光调解”模式,整合了各方资源,发挥了社会组织的优势,引入了社区公众参与,实现了由传统的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变。

关键词:

公众参与社会力量人民调解多中心治理

作者简介:

叶华明:深圳市坪山区委政法委(社工委)。

梁定坤:坪山区委政法委

曾书萍:坪山区委政法委

文章目录
传统人民调解模式存在诸多先天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城市社区矛盾的调解需求
  • (一)传统社区人民调解带有“行政色彩”,缺乏自治
  • (二)传统社区人民调解手段比较单一,规范不足
  • (三)传统社区人民调解专业化不足,公信力较弱
六联社区人民调解新模式的参与主体与职责
  • (一)社区工作站:履行政府赋予的调解职责,创新行政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新模式
  • (二)首席调解员:创新人民调解主体,以专业化方式嵌入矛盾纠纷化解
  • (三)义务调解员:研判矛盾纠纷的风险点,初步把脉并化解矛盾
  • (四)阳光调解室:创新各方资源的整合平台,聚合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坪山区六联社区人民调解的创新经验
  • (一)推动社区治理由传统的单中心转向多中心
  • (二)构建阳光调解室,创新人民调解的资源聚合平台
  • (三)政府购买专业化服务,引入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的新力量
  • (四)把准社区矛盾纠纷的发生规律,分别定位多主体角色与功能
  • (五)加强调解工作的制度建设,固化既有的创新成果
结论与对策
  • (一)推进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机制建设,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专业人民调解服务的力度
  • (二)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人民调解的专业化建设
  • (三)推进公众参与社区人民调解的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