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常州产城融合综合发展的基本做法
作者:
出版日期:
2017年9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字数:
32792字
所属图书:
产城融合发展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09.141-177
芮国强
摘要:
p>产业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推进产城融合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协同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推动产城融合有利于协同推进城镇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探索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形成功能各异、协调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产业和城镇有机融合、产业转型重构和城镇价值再造。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以来,常州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改革试点任务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统分结合、远近兼顾、点面共推、破立并举,努力探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率先形成产、城、人高度融合的发达经济体,率先获得和积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的产城融合发展”的改革经验,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具有时代特征、全国领先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全省全国先行探路、积累经验。
关键词:
产城融合
综合发展
常州
基本做法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
产城融合综合改革提出的动因及背景
产城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
综合性的农业发展与减贫
引言 常州产城融合发展的提出
产城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常州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常州产城融合发展的初步成效
常州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亮点
其他地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启示
汽车城:挑战世界的征程已起航
文章目录
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城融合新动能
(一)稳步推进现代农业
(二)转型发展工业经济
(三)突破发展服务业经济
(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质态
(五)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改革行政区划,优化产城融合新空间
(一)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二)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城融合新支撑
(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水平
(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公共服务,满足产城融合新需求
(一)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
(二)推进基本保障全覆盖
(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