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东北地区“后单位时代”来临:汽车厂工人生活区文化的当代发展

作者:
杜实
出版日期:
2020年9月
报告页数:
39页
报告字数:
32299字
所属图书:
东北振兴与传统工人生活区的治理转型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2005年汽车区成立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汽车厂工人生活区不得不改变之前的全能式福利运作模式,开始在更加多元的社会环境下谋求发展。虽然在日常话语中,汽车厂的职工居民仍然将其居住地点称为“单位宿舍”,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宿舍已经不再是 “职住合一”的“准乡土社会”,而仅仅是一个住所或居民小区。在当代变迁下,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城市社区景观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转型,职工居民需要逐渐接受与适应。与此同时,汽车厂工人生活区内的老龄化问题和社会原子化倾向愈加突显,成为汽车厂“后单位时代”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东北地区汽车厂工人后单位时代生活区文化

作者简介:

杜实:汉族,1987年生于吉林长春,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教于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方向为社会理论、文化人类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春晖计划”重点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并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文章目录
汽车厂工人生活区当下的城市景观
  • (一)百货商店的企业改革
  • (二)职工医院移交地方政府
  • (三)学前教育系统的体制改革
  • (四)基础教育系统移交汽车区
  • (五)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转型
  • (六)汽车厂工人生活区居民的当代文体活动
从福利到市场:生活服务的深化改革
  • (一)“三供”事业的移交
  • (二)市场化改革中的物业服务
“后单位时代”的居住图景及其社会问题
  • (一)职工居民的搬离:出租、卖房与空巢老人
  • (二)新进居民的涌入:公寓、插间儿与老宿舍
  • (三)社会原子化在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本土化表现
现代化的动力:传统单位社区的当代发展
  • (一)网格化管理模式
  • (二)活动个案与志愿服务
  • (三)工人生活区中的积极分子
传统单位文化的惯性:无法割舍的家园感
  • (一)家园感:单位文化惯性之根
  • (二)家园感的维系:以老年公益为例
  • (三)单位文化惯性的思维动力及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