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卫生防疫中的去污名化与权力扩张——以黔南疟疾防治为例(1949~2017)

作者:
李飞龙
出版日期:
2018年6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16563字
所属图书: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第25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自古以来,因自然环境和公共卫生的影响,西南地区的疟疾疫情十分严重,使得西南地区形成了“瘴疠之地”之说。不过,西南地区并非没有医药防治,苗医和苗药即是一种少数民族独特的疾病防疫,只是因具有“巫医一家”的特性,致使其在反封建迷信的斗争中被逐渐边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疟疾疫情仍十分严重。为此,新政权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训练卫生员、普及服药、卫生扫除、消灭蚊子等多方面防治措施,努力控制疫情。但是,由于药物效果、防治方式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制约,疟疾并未被根除。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的卫生防疫不仅有疟疾防治之功,还有去除“瘴疠之地”污名和建立政治认同之效。

关键词:

黔南去污名化权力扩张疟疾

作者简介:

李飞龙:男,法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史。

文章目录
·频发的疟疾疫情与原因
文化概念下的“瘴疠之地”与少数民族医药
  • (一)“瘴疠之地”
  • (二)“巫医一家”
社会动员下的疟疾防治
  • (一)加大抗疟宣传教育,建立抗疟的组织网络
  • (二)进行广泛的普及型服药,治疗疟疾患者
  • (三)启动群众性的卫生清洁与灭蚊工作,从预防源头做起
·防治西北乡村地区宗教组织绩效:生理健康与心理认同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