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从影片《百鸟朝凤》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间延续
作者:
张晗
张海超
出版日期:
2019年12月
报告页数:
11页
报告字数:
10693字
所属图书:
魁阁(2019年第2期 总第2期)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2.215-225
赵春盛
郭建斌
李晓斌
摘要:
本文认为,《百鸟朝凤》表现了民艺传承在当下社会中遭遇的困境,面对外来文化与经济大潮的双重冲击,唢呐班两代班主艰难地守护着自己的手艺。唢呐是一种与乡村仪式体系嵌合较深的乐器,其传承与所在社区的文化变迁息息相关。电影悲剧故事的根源在于乡民文化消费行为的转变与民间艺人恪守传统之间的矛盾。将传承过多地诠释为坚守,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曲解。在不改变自身的传承核心的前提下,适当吸收外来的文化因素在很多时候也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民间艺术
唢呐
作者简介:
张晗:
张晗,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8级人类学专业研究生
张海超:
张海超,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副研究员。
相关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岫岩皮影戏为例
文教卫生
浙江永康方岩庙会
民间艺术及其民俗
师公仪式传统之承继与建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 传承 发展
民族血脉 千年传承——地方志的形成与发展
铜鼓舞的创造性恢复及影响
重构集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
作为社区公共文化的伊玛堪
文章目录
·
电影叙事与艺人生存的现实世界
·
传承之困:乡村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延续
·
选择之难:坚守、变通抑或放弃
·
变与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应被预先限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