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重构集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
作者:
谭晓霞
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9898字
所属图书: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8.188-200
谭晓霞
摘要:
本文主要以城寨村彝族铜鼓舞为立足点,论述了重建集体意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本文首先介绍了铜鼓舞依托于集体意识而具有的神圣性;其次分析了政府赠送新铜鼓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即政府与村民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构建了新的传承集体,培养了新的集体意识,从而使得非遗项目的神圣性重新建立,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传承。
关键词:
传承
铜鼓
文化调适
集体意识
铜鼓舞
作者简介:
谭晓霞:
谭晓霞,女,博士,壮族,云南丽江人。现供职于云南大学, 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相关报告
铜鼓舞的创造性恢复及影响
土地与村社共同体的维系机制探究
细碎的文化:集体中的礼俗规范与日常实践
关于祖先的想象与图像
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
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自梳女移民新加坡的文化调适研究
对乡村社会的文化治理研究结论的思考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研究文献综述
铜鼓舞的起源、特点和类型
构建铜鼓舞传承者的主体性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铜鼓舞的神圣性
·
第二节 旧铜鼓的重现与新铜鼓的意义建构
·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调适与集体意识的重构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