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需有所供:“十二五”期间公用事业的发展

作者:
孙洪敏
出版日期:
2011年1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字数:
18919字
所属图书:
“十二五”民生发展对策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公用事业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公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在城市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公众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2010年,辽宁省投资650亿元,进行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并优先安排城市道路、绿化、供气、供水、供热、环卫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同时,继续实施2009年确定的三年城市绿化和水系建设计划,城镇建成区要植树造林800万株,新增绿地1500公顷;搞好城镇规划区河道整治,对水面进行净化美化,进一步扩大水面面积;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用两年时间建成40座,实现各市、县都有垃圾处理场,并全面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启动热源改造三年战役,推进集中供热,三年内基本消灭10吨以下小锅炉,其中2010年拆除1325台。大力开展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和人居环境奖等创建活动,开展好“迎全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到2010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9.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88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燃气普及率达到93%,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十二五”期间,辽宁省还应充分认识到公用事业的重要性,继续紧密结合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公用事业的良性发展,一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服务的规范化;二是以统筹城镇公用事业发展为保障,进一步完善供气、供热服务的规范化;三是以确保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完善道路和公交服务的规范化。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孙洪敏:女,研究员(二级),辽宁大学哲学硕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辽宁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党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四项、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主持完成的其他重要课题有国家东北边疆工程课题一项、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课题一项、以及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多项、辽宁省软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出版社公开出版个人撰写的《超前思维》、《首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哲学论纲》、《创新概论》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三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评价,三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文章目录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服务的规范化
  • (一)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城镇居民的供水需求
  • (二)加强节能型社会建设,确保城镇居民的供电需求
  • (三)加快公用事业体制改革,确保居民的水电需求
以统筹城镇公用事业发展为保障,进一步完善供气、供热服务的规范化
  • (一)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努力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 (二)加强政府的调控力度,完善公用事业政府管制制度
  • (三)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以确保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进一步完善道路和公交服务的规范化
  • (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 (二)努力寻找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结合点
  • (三)切实做到提高企业效率与维护群众利益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