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搜索
登录
注册
主导航
学科分类库
主题资源库
索引目录
系列丛书
学术共同体
学科分类
社会学
地方发展
农村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社会治理
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理论
婚姻家庭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青年社会学
劳工社会学
老年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结构
移民社会学
社会政策
人类学与民族学
社会工作
人口学
社会心理学
主题研究
社会学方法论
社区治理与社区营造
社会学经典理论
老龄化研究
社会工作案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风险灾害研究
社会心态研究
性别研究
首页
>
文章详情
社会保护不是负激励:随发展阶段变化破解“穆勒难题”
作者:
出版日期:
2013年11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字数:
11421字
所属图书: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4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180-195
王美艳
摘要:
如何取得社会保护的共济性质与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性质之间的平衡,是值得讨论的命题。本文为说明社会保护不是负激励,而应随发展阶段破解“穆勒难题”的观点,首先研究了刘易斯转折点以来中国强劲的劳动力市场,继而分析了依然脆弱的三个劳动者群体,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加强社会保护应该在中国的政策选择中具有最高的优先序。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失业
社会保护
作者简介:
相关报告
第四篇 中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报告
关于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几点认识
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稳定——基于福建南平郑民生杀小学生案件的分析
2014年北京市家政行业体面劳动现状调研报告
失业与美国社会流动
我国新工人社区生活的社会政治意涵——基于经典理论视角的阐述(1978~2014)
上海就业状况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
中国孤儿研究
我国劳动就业
中国对孤儿的社会保护制度
文章目录
·
引言
·
刘易斯转折点以来强劲的劳动力市场
·
依然脆弱的三个劳动者群体
·
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