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城乡居民的主观福利和相对贫困

作者:
王小林
出版日期:
2017年1月
报告页数:
13页
报告字数:
13150字
所属图书:
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第二版)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特别是近10年来,我们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11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这标志着,中国的贫困问题已经由以绝对贫困为主,转向以相对贫困为主。相对贫困的范畴远远超出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除了可以用货币、财富等客观指标测量之外,还包括个人对福利的主观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一词既包括了物质财富的获得感,也包括了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本文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主观福利和相对贫困进行回归分析,以期为中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城乡居民主观福利相对贫困

作者简介:

王小林:复旦大学二级教授。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处处长,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国际发展、未来产业、六次产业、东西部(扶贫)协作。代表作: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Theory and Methodology,Springer Nature,2022。

文章目录
·文献回顾
概念框架、模型和数据
  • (一)概念框架
  • (二)模型
  • (三)数据
  • (四)描述统计
·模型估计及检验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几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