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行动研究之二:包工制度与工人意识

作者:
小山 林志斌 张立新
出版日期:
2008年5月
报告页数:
48页
报告字数:
26611字
所属图书:
打工者参与式行动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首先,一个包工队看起来更像一个团队,而不是一种正式的劳动组织。这种组织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分层,只是简单地根据分工要求直接组织起来。每一个作业组织设一个不脱产的班长,而且,根据主体工程与装饰工程,其在核算上分设相互独立的包工队。由于技术的原因,装饰工程工人的工资略高于主体工程工人。在每个工程的内部,工资的差异又根据管理、技术差异而有较小的差距。

关键词:

包工制度工人意识劳动组织

作者简介:

小山:

林志斌:1968年出生,1990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荷兰社会科学院妇女与发展硕士学位,2003作获得荷兰瓦林宁根大学发展博士位。1990-2003年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2000~2003年兼职为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的性别平等顾问。主要著作有《性别与发展导论》,《性别与发展教程》,《谁搬迁了?——自愿性移民扶贫项目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分析》。

张立新:1956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1995年12月毕业于菲律宾圣斯卡拉斯研究院妇女学专业,2000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学士学位。1977~2004年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6年参与“打工者与社会变迁”的研究。2005年创立“兼得文化发展中心”。2007年7月负责由“兼得文化发展中心”开发的“社区姐妹行”项目。

文章目录
工资制度
  • 4.1.1 包工队的组成
  • 4.1.2 工资等级
  • 4.1.3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 4.1.4 月工资的问题
  • 4.1.5 相对剩余率(工资剥削率)
  • 4.1.6 生活借支
  • 4.1.7 计件工资
  • 4.1.8 工人一年当中和工资问题相关的困难时期
  • 4.1.9 技术工种与主体工种在口头协定工价上的差别
包工制度
  • 4.2.1 承包形式——四次承包
  • 4.2.2 包工头的基本职能
  • 4.2.3 垫资施工、劳动力垫付
  • 4.2.4 包工头的剩余控制权
工人意识
  • 4.3.1 新法律出台后的变化 劳动力垫付受到冲击
  • 4.3.2 没有退出权就没有谈判权 要求工资按月发放
  • 4.3.3 工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吗?
  • 4.3.4 经济理性 不能没有包工头
  • 4.3.5 风险与试错
  • 4.3.6 劳动时间的观念
  • 4.3.7 总结 制度无效,没有民事权
·结论及行动含义
·生计统计
·一个工人的工作日记